陆深的私人安全屋内,四面墙壁都是隔音材料,唯一的桌子上铺着一张巨大的昆仑山脉地形图。
孙砚、苏清漪、林星遥围坐在桌旁,陆深则站在地图前,手中的电子笔在投影图上划出清晰的路线。
“根据我们整合的所有线索,目标区域锁定在这里。”陆深的笔尖落在昆仑山脉中段一个被红色圆圈标注的山谷,“孙砚的青铜镜地图、星遥的照片异常区域、苏教授古籍中记载的‘天门’位置,三者完全重合。”
林星遥调出平板上的卫星图像:“我分析了该区域最近三个月的卫星数据,这里的电磁场异常波动越来越频繁。特别是最近一周,每天黄昏时分都会出现持续约十五分钟的能量峰值。”
苏清漪指着古籍中的一段记载:“守脉人传承记载,‘天门开阖,以星辰为序,以地脉为引’。夏至日黄昏,正是星辰排列与地脉能量共振最为强烈的时刻。”
孙砚小心地将青铜镜放在地图旁,镜背的纹路在特定光线下仿佛活了过来,与地图上的等高线产生奇妙的对应关系。“我能感觉到,镜子里有一种力量在呼唤。越接近夏至日,这种感应越强烈。”
陆深开始部署具体计划:“我们分两阶段行动。第一阶段,明天清晨出发,乘坐民用航班抵达青海西宁。第二阶段,从西宁乘车至昆仑山脚下的小镇,然后徒步进入目标区域。”
他展示了一份详细的时间表:“我们有三天的准备窗口。夏至日当天必须抵达目标地点,时间非常紧张。”
林星遥提出关键问题:“徒步进入需要多久?目标区域海拔超过五千米,我们需要考虑高原反应和体能分配。”
“根据地形分析,从最近的可通行道路到目标山谷,直线距离约二十公里,但实际徒步距离可能超过三十公里。”陆深调出高程剖面图,“最困难的是最后五公里,坡度超过四十度,海拔从四千八百米直接攀升至五千三百米。”
苏清漪查阅着气象资料:“这个季节,昆仑山海拔五千米以上区域仍有积雪,午后常有暴风雪。我们必须选择清晨天气相对稳定时通过最危险路段。”
“装备方面,我已经准备好高原特种装备。”陆深打开一旁的装备清单,“包括供氧设备、防寒装备、卫星通讯和定位系统。每人负重控制在二十公斤以内。”
孙砚有些担忧:“我对高海拔徒步没有经验,可能会拖慢大家的速度。”
林星遥安慰道:“我们会有适应过程。从西宁到昆仑山脚的海拔是循序渐进上升的,足够时间适应。而且,”她眨了眨眼,“我准备了秘密武器——一匹高原无人机,可以提前侦察路线和天气情况。”
“无人机在那种海拔能正常工作吗?”孙砚好奇地问。
“特别改装过的型号,旋翼和电池都经过高原优化。”林星遥自信地说,“它不仅能侦察,还能携带少量物资,必要时可以减轻我们的负重。”
陆深继续完善计划:“安全方面,我设计了三套应急预案。第一,如果遇到极端天气,我们有预设的避难洞穴坐标;第二,如果有人出现严重高原反应,立即下撤至低海拔区域;第三,”他停顿了一下,“如果遇到非自然现象或人为威胁,按预定信号撤离。”
苏清漪敏锐地捕捉到他的弦外之音:“你认为我们可能会遇到‘非自然’威胁?”
陆深表情严肃:“仓库事件的爪痕、鲛人的神秘消失、还有一直监视我们的势力,都表明我们不是唯一的知情者。必须做好最坏打算。”
就在这时,林星遥的平板发出警报。
她皱眉查看:“我们在茶室见过的黑色轿车,刚刚出现在这个街区附近。”
陆深立即走到监控屏幕前,调出周边街道的实时画面。
果然,那辆熟悉的黑色轿车正缓慢驶过安全屋所在的街道。
“他们怎么找到这里的?”孙砚感到脊背发凉。
陆深检查了安全系统日志:“没有入侵痕迹。可能是跟踪了我们的通讯信号或者车辆。”他转向林星遥,“启用反侦察协议,切换至备用通讯频率。”
林星遥快速操作设备,房间内的电子设备发出一阵轻微的嗡鸣声,完成了频率切换和信号加密。
“我们需要提前出发。”陆深做出决定,“原定明早的航班改为今晚最后一班飞往西宁的飞机。现在大家各自回家准备,两小时后在机场汇合。”
苏清漪提出疑问:“这么匆忙,会不会打乱原计划?”
“计划本就留有弹性空间。”陆深展示修改后的时间表,“提前半天出发,反而能在西宁多出半天适应时间。更重要的是,可以摆脱监视者的跟踪。”
孙砚抚摸青铜镜,镜面突然泛起微弱的光芒。
一段幻象闪过脑海:暴风雪中的山谷,几个黑影正在积雪中艰难前行。幻象转瞬即逝,但那种紧迫感却挥之不去。
“我同意提前出发。”孙砚坚定地说,“我感觉时间比我们想象的更紧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