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西宁,一家不起眼的宾馆房间里,四人团队正在进行进山前的最后准备。
窗外是青藏高原特有的湛蓝天空,远处昆仑山脉的轮廓隐约可见。
陆深将装备摊满了两张床,正逐一检查每件物品的功能状态。
他的动作精准而高效,仿佛仍在部队执行任务。
“每人携带三天的应急口粮、高原急救包、保温毯、头灯和备用电池。卫星电话每六小时检查一次电量。”
林星遥坐在窗边,面前摆满了各种电子设备。
她正专注地调试一架六旋翼无人机,手指灵活地焊接着一根细小的线路。
“这是我特制的高原型号,旋翼经过改造,能在稀薄空气中保持稳定。它还搭载了热成像和地质扫描仪。”
孙砚坐在房间角落,小心翼翼地翻阅着一本泛黄的家族笔记。
笔记的纸张脆弱得仿佛一碰即碎,上面的字迹是繁体文言文,夹杂着许多奇特的符号。
“根据记载,昆仑门户开启时会有‘地动山鸣,星辉倒流’的异象。先祖还提到需要‘心诚则灵,意乱则危’。”
苏清漪则在一旁整理她的古籍资料,将重要的页面拍照存档。
“守脉人传承中提到,接近天门时需要保持内心平静,任何强烈的负面情绪都可能影响屏障的稳定性。”
四人各司其职,性格差异逐渐显现。
陆深的严谨、林星遥的创新、孙砚的专注和苏清漪的沉稳,形成了奇妙的互补。
林星遥首先打破了沉默,她拿起一个巧克力棒走向孙砚:“喂,书呆子,别一直盯着那些老古董了,补充点能量。”她的语气轻松活泼,与眼下紧张的氛围形成鲜明对比。
孙砚愣了一下,接过巧克力:“谢谢。我只是想多了解一些先祖的记载,或许能找到有用的线索。”
“放松点,”林星遥在他身边坐下,“你太紧张了,整个人绷得像根弦。高原徒步最忌讳的就是心理压力过大。”
陆深头也不抬地接话:“她说得对。海拔五千米以上,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生理适应。保持适度放松很重要。”
苏清漪微笑道:“星遥说得对,我们确实需要放松一下。毕竟,我们可能是近百年来第一批试图寻找真实昆仑门户的人,这本身就很令人兴奋。”
林星遥的活泼性格渐渐感染了整个团队。
她开始分享自己野外摄影的趣事:“最搞笑的是有一次在羌塘无人区,我为了拍藏羚羊,趴在雪地里三个小时,结果发现相机电池冻没了电。”
轻松的笑声在房间里回荡,暂时驱散了出发前的紧张气氛。
孙砚合上笔记,好奇地问林星遥:“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么危险的职业?野外摄影听起来很浪漫,但实际上很艰苦吧?”
林星遥的眼神柔和下来:“一开始是为了寻找父亲的下落。但后来,我真正爱上了这份工作。当你站在无人区的星空下,或者捕捉到雪豹的珍贵影像时,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是任何都市生活都无法比拟的。”
她的话引发了其他人的共鸣。
苏清漪分享了自己选择神话学的原因:“小时候读《山海经》,我就被那个神秘的世界吸引。后来才知道,家族世代都在研究这些‘神话’,实际上是在守护一个惊人的秘密。”
陆深难得地加入谈话:“我祖父失踪后,我原本可以选择更安稳的生活。但那种对真相的渴望,让我最终走上了类似的道路。”
四人之间的交流不再局限于任务本身,而是开始分享各自的经历和动机。
这种深层次的沟通,无形中增进了团队的凝聚力。
下午,他们开始分头采购最后一批物资。
西宁的户外用品店里,陆深仔细挑选着高原专用的燃气罐,林星遥则在测试各种能量食品的口感。
“尝尝这个,牦牛肉干,高原徒步的最佳伴侣。”林星遥递给孙砚一块肉干,看着他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
“味道不错。”孙砚惊讶地说,“比我想象的好吃。”
“野外生存的第一课:食物不仅是能量来源,也是士气的保障。”林星遥眨眨眼,“我包里还藏了几包火锅底料,关键时刻可以提振士气。”
陆深在一旁检查冰爪的质量,听到这句话忍不住摇头:“海拔五千米煮火锅?也只有你想得出来。”
苏清漪则在药店采购高原药物,细心地向药师咨询每种药物的用法和副作用。
她的严谨态度体现了学者本色。
傍晚,四人回到宾馆房间,开始最后的装备整理。
陆深将团队装备平均分配,确保每人负重均衡。
林星遥的电子设备被妥善包装,以防高原低温影响性能。
孙砚将家族笔记中的重要内容扫描存档,原件则小心收藏在防水袋中。
“我总感觉,先祖的知识会在关键时刻指引我们。”
夜幕降临,西宁的灯火次第亮起。
四人站在窗前,望着远处黑暗中昆仑山脉的轮廓,各怀心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