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市管理所的刁难像一根刺,扎在宋卫国心头,但他并未过多表露。猎枪是他的倚仗,更是他养家的利器,他绝不会轻易放弃,但也明白需要更加谨慎。家里的存粮和卖野山羊的钱还能支撑一段时间,他决定暂时放缓进山的频率,一方面规避风头,另一方面也多花时间陪伴刚刚适应新环境的家人。
秋日的阳光变得温和,周末的清晨,李素娟在院子里一边晾晒被褥,一边对正在修补渔网(为日后可能的出海做准备)的宋卫国说:“隔壁王婶昨天约我,说今天退大潮,要带着孩子们去海边淘点海货,问咱们去不去。”
“海边?”宋卫国抬起头,目光越过院墙,似乎能望见那一片蔚蓝。他生于山林,长于山林,对大海的了解仅限于买船那次匆匆一瞥和道听途说。“能淘到啥?”
“听说运气好能捡到蛤蜊、小螃蟹,还能在礁石缝里摸到些螺。”李素娟拍了拍松软的被子,“我看孩子们整天在学校和家里,也该出去透透气,见识见识。王婶说就在附近那片滩涂,不远,走着去就行。”
宋卫国想了想,点头同意:“行,那就去看看。”他也对那片陌生的领域生出了一丝好奇。
消息一宣布,孩子们顿时欢呼雀跃。就连一向沉静的疏影,眼中也露出了期待的光芒。清浅更是兴奋地满院子跑,翻找着小桶和小铲子。梦蝶、映雪帮着母亲准备装海货的篮子和麻袋,嫣然、知画和怀瑾(七丫)虽然不太明白去海边具体要做什么,但看姐姐们高兴,也跟着又蹦又跳。小怀瑜似乎感受到家里的欢乐气氛,在李素娟怀里挥舞着小手,咿咿呀呀。
一家九口,加上隔壁王婶和她的一双儿女,组成了一支小小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向海边出发。秋高气爽,天蓝得像水洗过一样。穿过县城边缘的土路,一片广袤的、在阳光下闪着金光的滩涂和远处无垠的蔚蓝大海,便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他们面前。
咸腥而湿润的海风扑面而来,带着与山林截然不同的气息。孩子们发出一阵惊叹,就连宋卫国,也被这壮阔的景象微微震撼。海浪轻柔地拍打着沙滩,退潮后裸露出的滩涂上,布满密密麻麻的小孔,偶尔能看到小螃蟹飞快地横着爬过。
“就在这儿吧!”王婶显然是熟客,找了一片相对坚实的滩涂,“看着点脚下,别陷进泥里。用铲子挖那些小孔,里面可能有蛤蜊。礁石那边缝里能摸到螺,不过得小心,别划伤手。”
孩子们立刻兴致勃勃地行动起来。清浅拿着小铲子,对着一个小孔猛挖,溅得自己满脸泥点。梦蝶和映雪比较小心,蹲在地上仔细寻找。嫣然和知画学着姐姐的样子,用小手指抠着泥土。怀瑾(七丫)则对跑来跑去的小螃蟹更感兴趣,迈着小短腿追个不停,摔了几跤也不哭,爬起来继续追。疏影没有急着动手,而是观察着王婶的动作,学习着她的技巧。
李素娟抱着怀瑜,和王婶一边闲聊,一边照看着孩子们。宋卫国则将裤腿挽到膝盖,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湿润的沙滩上,他的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四周。他不懂海,但他懂得观察。
他看到王婶和孩子们挖到的,多是指甲盖大小的花蛤和小指长的蛏子,收获寥寥。他也看到一些本地赶海人,提着不多的收获,脸上带着习以为常的平淡。
他的脚步停在了一片水洼旁。这片水洼不大,被几块黑色的礁石半围着,水质略显浑浊。但宋卫国却蹲下身,仔细看着水底。他的眼睛微微眯起,猎人的直觉让他感觉到这片水洼的不同。他伸出手指,探了探水温,又沾了点水放在鼻尖闻了闻。
“素娟,把那个麻袋给我。”他站起身,对不远处的妻子说道。
李素娟有些疑惑,但还是把带来的一个空麻袋递了过去。
宋卫国没有用铲子,他看准了水洼底部一片看似普通的沙地区域,双手猛地插了进去,如同挖掘陷阱般,迅速而有力地扒开表面的泥沙。
令人惊奇的一幕出现了!随着泥沙被抛开,底下竟然露出了密密麻麻、个头不小的文蛤和毛蛤!一个个壳纹清晰,紧紧闭合着。
“哎呀!这么多!”李素娟惊呼出声。
王婶和孩子们也闻声围了过来,看到宋卫国几乎一挖一捧的大蛤蜊,都惊呆了。
宋卫国没有停手,他似乎找到了诀窍,凭借对土壤湿度、质地和周围环境的细微观察,精准地判断着蛤蜊的藏身之地。很快,那个麻袋底部就铺了厚厚一层肥美的蛤蜊。
这还没完。宋卫国又将目光投向了那几块黑色的礁石。他绕着礁石走了半圈,在一个背阴的、水流相对平缓的石缝处停下。他示意孩子们退后一点,然后找来一根长长的树枝,小心翼翼地伸进石缝里,轻轻拨动。
突然,几条受惊的、身上带着斑纹的鱼从石缝中惊慌地窜出!
是石斑鱼!虽然不大,但却是味道极其鲜美的海鱼!
宋卫国眼疾手快,丢开树枝,双手如同闪电般探入水中,精准地抓住了两条试图逃窜的石斑鱼!鱼儿在他手中奋力挣扎,鳞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