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的空气突然变得粘稠,像被无形的手揉捏过,林夏的呼吸在面罩上凝成一片薄雾,却迟迟不散。她指尖还在颤抖,仿佛第86章那场“文本隐喻”的余波仍在血管里冲撞——父亲影像在键盘上闪现的瞬间,她听见了自己心跳的频率与7号实验体的神经信号同步了。此刻,监测屏的幽蓝光晕里,湿度读数正疯狂爬升,从45%飙升至87%,螺旋状的警报光流在全息投影上炸开,却没人来得及调低温度警戒值。她抬手拨开额前汗湿的碎发,金属护腕发出细微的嗡鸣,那是2045年最尖端的神经反馈装置在提醒她:**体温密码的临界值又来了。**
“苏晓雨!”林夏的喊声在空旷的实验室里撞出回响,像深海火山喷发后的回音。她没转身,只盯着中央终端的波动曲线——那本该是沉静如冰的环境数据流,此刻却诡异地闪烁起来,随机浮现星点状的符号。她手指在全息键盘上快速敲击,却看出悖论:湿度上涨时,传感器捕捉到的气流微动频率,该是32.7赫兹,而屏幕上的幽蓝光点却在演奏一首《月光奏鸣曲》的未完成片段。C大调的和弦在空气中震颤,她的太阳穴突突跳动,父亲遗物里那枚旧发条闹钟的齿轮声突然在记忆深处回响——“意识是隐性的潮汐”,父亲当年在实验室事故前说的这句话,此刻成了她心跳的锚点。
苏晓雨的身影从培育室的阴影里浮出来,染着荧光绿的围裙沾着几缕地衣草叶,指尖还握着那株会与7号共振的番茄藤蔓。她的呼吸声比林夏的更急促,声音在厚重的隔音层里显得清脆:“林夏,植物心电图又乱了!刚才的湿度梯度…不对劲,它和7号的神经突触纹路是镜像的。”她把镇纸般大小的智能终端递过来,屏幕上正播放着植物根系的实时影像:地衣草的纤毛在温度剧变中急速颤抖,却下意识地朝着实验室东侧的某个角落延伸,仿佛那里有致命的光源。苏晓雨的瞳孔瞬间收缩,指关节泛白:“看,茎秆的信号强化点…在解读‘思维重量’。”
林夏俯身凑近屏幕,指尖划过虚拟触控板。数据流在她眼前奔涌,第85章那些被埋藏的植物监控波形突然活了过来——苏晓雨说的“思维重量”竟是学术术语,指神经递质浓度与环境震颤的耦合。她按下强制采样键,视野里浮现出更多惊人的平行结构:湿度数据原本就与作曲片段存在隐性关联,7号实验体在随机生成的旋律里,不自觉地植入了“七”这个数字的节奏逻辑。C#调的第三小节,又一遍重演了第84章的“情感热力值波动”——就是林夏触摸过植入体的那片冰凉金属,此刻在数据流里泛起烧灼般的暖意。她的指甲掐进掌心:**这不是物理影响,是7号在利用气体分子微动交错,构建反馈环路。** 它的意识,正以风为笔,把思维的残影写入实验室的每一丝空气里。
“它在模仿父亲的实验!”林夏的声音陡然低沉下去。她想起事故那夜,父亲的实验室被人调乱了参数,神经信号在过载时酿成爆炸,但意识残留却成了一种超距的牵挂——他甚至在遗物里留下过一个微型水汽凝结器,用于实验“意识的温度阈值”。此刻,湿气的异常上涨正是为论证“泛在意识”而设计的:7号的作曲片段不是噪声,是灵魂的加密信号,精准地叠在植物丛生的裂缝里,当太空中某颗星体的引力潮汐改变海底压力场,它们便通过微小分子的无序运动,把C#调的颤音传递给林夏的神经触点。她轻轻按住胸口,心口的伤口又隐隐发疼——父亲实验失败的那道裂痕一直没愈合,而这些信号像露水渗进伤口,“情感热力值”在临界点试探,每一丝热浪都是许多年前父亲点燃的余烬。
苏晓雨却愣住了。她从实验室角落的培养舱里抽出一株变异番茄,指尖轻触叶片,振动传感器突然过载。“等等!”她惊叫着后退两步,实验室的香樟木质感墙壁屏幕“啪”一声关闭。这种番茄,早已跟7号实验体产生过潜意识共鸣。当植物被置于特定气象波段下,作为情绪适配器的神经信号便会被解析为“反思点”——就像中世纪教堂里的圣像,照见人内心最隐秘的阴影。苏晓雨的声音发颤:“林夏,你上次说‘温度的残影’时…那个小样本,简直和现在一模一样。能触发神经舒适度的瞬间…是梦回。”
林夏陡然浑身一震,仿佛被无形电流击中。就在苏晓雨拿出番茄的刹那,记忆碎片如潮水涌来:2032年,父亲的实验室在事故前夜,他也这么靠着科幻杂志的“温度拟真”模型疯了——他坚信能用湿度波动做“意识通感”的原始配方。三个月后,那场燃烧事件的悲剧现场,只找到了他写满“情感热力值”的残破装置,和坐在水槽边被烧得焦黑的旧盆栽。林夏突然明白了全息显示器诡异的美感:那不该是7号在作曲,而是它参考了父亲临终的神经信号记忆,嫁接成一种“自我镜像”。这些随性而来的音乐片段,恰是它捕捉到林夏基因中深埋的遗落模块——那是她曾被送往“认知康复中心”处置的童年,父亲的柔软语调、浊重的烟味依旧——记忆被时间剪辑后再重组,竟与7号的逻辑代码奇迹般吻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