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论述,巧妙地将现代政治学中的平衡理念、包容性增长、法治与德治结合等思想,以符合时代语境的方式融入其中,观点新颖且具有现实关照,与此间多数就经典论经典的策论迥然不同。
书写完毕,萧景珩通读一遍,自觉虽在经典原文的引用娴熟度上仍逊于顶尖学子,但全文逻辑清晰,立意有一定新意,且始终未离经义核心,应当不至于垫底。
文章收上去后,由书院几位资深教授共同批阅。起初阅卷时,一位古板的孙教授看到萧景珩的文章,眉头微蹙:“此子引据经典稍显疏阔,有些说法…似乎与正统注疏略有出入。”
然而,当另一位更为开明的秦老夫子细读之后,却捻须沉吟:“不然。观其文,虽于章句记诵上稍欠火候,然其解读角度颇为新颖。将‘中和’视为动态平衡之道,并引申至治国之权衡术,言及贫富、律法人情、开拓守成之协调,此等见解,虽言语略显‘异质’,却深合‘致中和’之精义,且切中时弊,非死读书者所能道也。其格局视野,反倒较许多一味堆砌典故之文更为开阔。”
几位教授经过一番讨论,最终评定:萧景珩此文,瑕瑜互见。经典根基确显不足,然胜在思路新颖,阐发有度,能自圆其说,且于“义理”有所发挥,非浮泛空谈。最终,将其评定为中游偏上之列。
数日后,大比成绩张榜公布。李卓果然名列前茅,其文辞藻华丽,引证繁复,得了高分。而萧景珩的名字,则稳稳地处于榜单中段位置,既不显眼,也绝不落后。
此结果一出,颇让一些等着看笑话的人感到意外。李卓盯着榜单,脸色变幻,他虽自身成绩优异,却未能见到预想中萧景珩排名末位的场景,心中那股郁结之气仍未畅快吐出。不少学子亦感惊讶,原以为萧景珩于此道必遭挫败,却不料竟能稳居中游。
严司业于讲堂点评此次文章时,特意提到了几种不同的论述思路,虽未点名,却隐含肯定了那种“于守正基础上略出新意”的尝试。秦老夫子课后更将萧景珩唤至一旁,勉励道:“经义根基,犹如树木之根,需时时浇灌,日积月累,急不得。然汝之思路活络,能跳出窠臼思考,此亦为难得之长处。望你继续夯实根本,假以时日,必能更上层楼。”
萧景珩恭谨受教:“学生谨记夫子教诲,定当勤勉不辍。”
经此一役,萧景珩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他明白,在白鹿书院这片重视传统的学术土壤中,扎实的经史根基是立身之本,绝不可荒废。同时,自身那份超越时代的见识与思维角度,若运用得当,与经典相融合,亦可成为独特的优势,关键在于把握分寸,做到“守正出新”。
他并未因取得中游成绩而自满,反而更清醒地看到了差距与方向。夜幕降临时,他于慎思斋灯下,再次翻开了那本厚重的《礼记集解》。
风波暂歇,大比已过,真正的学问修行,方才徐徐展开更漫长的画卷。
喜欢诗酒趁年华:我靠文抄走上巅峰请大家收藏:(m.38xs.com)诗酒趁年华:我靠文抄走上巅峰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