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李慕白就蹲在展位前数鸡蛋。二十个,一个不少,全都煮得硬邦邦的,蛋壳上还沾着草木灰。他把鸡蛋一个个剥开,露出嫩白的蛋白,摆在盘子里,像一排小月亮。
王铁柱扛着最后一筐西红柿从车上跳下来,脚一滑差点摔个跟头,嘴里嘟囔:“这筐比昨天沉,是不是你往里塞金砖了?”
“塞你个头,”李慕白抬头瞪他一眼,“那是水分足,果肉密,跟城里人吹的‘爆汁感’一个意思。”
“爆汁?咱村小孩啃黄瓜才爆汁呢。”王铁柱咧嘴一笑,顺手把筐摆上展台。
展台刚搭好,隔壁摊子的喇叭就响了,一个机械女声反复念叨:“警惕激素菜,远离毒番茄,选择绿色安全食品。”声音不大,但像苍蝇嗡嗡,赶都赶不走。
几个帮忙布展的村民面面相觑,手里的横幅拉了一半,停在半空。
李慕白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灰,从兜里掏出一张纸——检测申请表,边角已经有点发软,显然是被体温焐了好几天。他当众展开,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楚:“‘绿盾’的报告还没出,但咱们的清白,今天就要晒在太阳底下。”
他把申请表往展台中央一压,底下正好垫着一筐金灿灿的西红柿。
“越藏越像有问题。”他拍了拍筐沿,“咱们不藏,敞开了摆,欢迎来看、来闻、来尝!谁敢说一句‘这菜不对劲’,我当场请他吃一筐。”
王铁柱一听,立马搬来一张小桌,把三道菜一字排开:凉拌西红柿撒了香菜末,红黄相间;西红柿炒蛋金黄油亮,蛋花蓬松得像刚出炉的馒头;还有一碗蛋花汤,热气直往上冒。
“苏婉清手艺就是不一般。”王铁柱吸了吸鼻子,“这味儿,比我娘哄孩子睡觉唱的摇篮曲还勾人。”
“少贫。”李慕白踹了他一脚,“待会人多了,你负责发鸡蛋,每人一个,不准多给,也不准给自个儿留。”
“凭啥我不准吃?”
“因为你嘴太欠,吃完了准说‘也就这味儿’,影响群众判断。”
正说着,苏婉清提着保温桶从外面进来,裙角还沾着面粉。她把最后一道菜摆上桌,顺手把一张印着“青山村·黄金一号”的标签贴在展台正面。
“标签我重新设计了。”她指着右下角,“加了个小太阳,象征‘阳光种植’。”
李慕白看了一眼,点头:“挺好,看着像咱们村早上蒸馒头冒的热气。”
“那是寓意。”苏婉清白他一眼,“不是炊烟。”
人渐渐多了起来。农博会一开门,人流像涨潮似的涌进场馆。各展位纷纷亮出绝活:有吹唢呐的,有现场磨豆腐的,还有举着喇叭喊“买一送一”的。
黄金西红柿展位起初没引起太多注意。毕竟红的黄的番茄谁没见过?顶多颜色亮一点,能金成什么样?
李慕白不急。他抄起一把鲜红的鸡蛋,当场敲开,蛋液“啪”地滑进凉拌西红柿里,黄白相融,香气瞬间炸开。
“咱村娃从小就这么吃!”他声音一提,吸引了几个路过的大妈,“鸡蛋补钙,西红柿补维C,搭配起来,营养翻倍!”
一位大妈探头看了看:“这真是你们自己种的?没打啥药?”
“打了。”李慕白点头。
大妈一惊:“啊?”
“打了阳光,打了露水,打了农民的汗。”他笑着把一勺拌好的菜递过去,“您尝尝,要是吃出化学味儿,我给您报销今天所有的菜钱。”
大妈犹豫了一下,尝了一口,眼睛突然亮了:“这味儿……真像小时候吃的!”
旁边一个穿格子衬衫的年轻人凑过来:“真没打农药?现在哪有不打药的菜?”
李慕白二话不说,转身从运输车里抽出三筐未开封的西红柿,往地上一放:“您随便挑一筐,当场开箱,当场切,当场吃。要是有一丝异味,我给您磕三个响头。”
年轻人愣了愣,伸手打开一筐,挑了个最大的,李慕白当场切开,果肉金黄,汁水顺着刀刃往下淌。
“来,尝。”他递过去一片。
年轻人咬了一口,眼睛瞪圆:“这……这也太甜了吧?酸味呢?”
“酸在后头。”李慕白笑,“第一口是甜,第二口是香,第三口是回味。咱们这西红柿,讲究三重奏。”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有人拍照,有人录像,还有个戴眼镜的记者模样的人掏出本子记了起来。
就在这时,一个穿白大褂的男人挤进来,指着展台上的菜说:“你们这要是真没打药,敢不敢现场送检?”
李慕白笑了:“敢啊,我们巴不得查。”
他从展台底下拿出一份文件,高高举起:“这是省农科院退休化验员陈老的见证书。他干了三十年检测,业内人称‘铁鼻子’,闻一闻就知道有没有药残。这份报告上写着——‘三十年检测,首见零药残之鲜果’,底下还有他亲笔签名。”
人群哗然。
记者赶紧拍照,镜头对准那行字:“铁鼻子”三个字写得龙飞凤舞,像刻上去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