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未散,老宅灶台前,苏晏清指尖轻抚陶罐边缘,耳听米粒入锅的“沙沙”声,鼻辨柴火燃起的松香。
她舀水三勺,手腕沉稳,凭多年经验估量着分量,不多不少,恰是祖传《炊事十三则》中所载“三起三落”的节律。
盐罐轻倾,细白如雪的颗粒簌簌落下,她闭目凝神,不靠味觉,而是以指尖微颤感知下落的重量与节奏。
萧决立于旁,玄色大氅尚未解下,眉梢沾着夜露,目光却始终落在她身上。
他接过她递来的汤匙,低头尝了一口,眉头微不可察地一皱:“三成咸。”声音低哑,像砂石磨过青瓦。
她点头,不语,将酱汁缓缓倒入陶瓮,封泥压实,贴上一张写有“七日不开”的黄纸符。
这是她自失味以来,第一次亲手调制发酵之物——不是为了口腹之欲,而是为了等一个机会,等一场能让她重新“听见味道”的契机。
可天意偏不许人静修。
午后,村中骤起骚动。
一名粮丁跌跌撞撞冲进村口,嘶喊声撕破了午后的宁静:“霉疫!仓中稻米全生绿斑!官府下令——即刻焚粮,违者同罪!”
百姓闻讯奔走相告,哭声四起。
粮仓是全村活命的根基,百石存粮一旦付之一炬,寒冬未至,断炊已在眼前。
就在众人绝望之际,一道佝偻身影拄拐而来,是村西头几十年不出门的霉酱婆。
她枯瘦的手伸进粮袋,捻起一粒发绿的米,在阳光下一照,竟泛出淡淡的金晕。
“此乃‘回甘菌’,三年一现。”她嗓音沙哑,如同枯叶刮过石阶,“腐而不败,霉中有甘。若熬七日,控温控湿,可成‘救命酱’,一瓮换十斗粟。”
人群哗然。
有人冷笑:“老妪疯言!霉米食之必死!”也有人眼中燃起希望,却无人敢试。
唯有苏晏清眸光一动。
她记得祖父笔记中的残页——泛黄纸笺上一行小字:“霉中藏甘,腐里生香;配伍失衡,轻呕重亡。”那是御膳房秘录中被划去的一段禁术,因风险太大,早已失传。
而此刻,这行字如惊雷在她心头炸响。
她缓缓抬头,望向那堆即将化为灰烬的粮食,眼神渐定。
当晚,月隐云后,院中摆开七口小灶,七十二城“味契”者虽远隔千里,却皆依心联感应。
小传味童盘膝坐于院心,手持铜铃,铃身刻满符纹,每调一味,铃声便震,百里外弟子同步试味,心意如潮水般回涌。
“南城言咸。”
“西岭觉苦。”
“中州微酸……稍滞喉。”
苏晏清闭目端坐,额角沁汗,十指轻颤,仿佛在拨动无形的琴弦。
她已无法尝味,但她的心,正沿着那由信任与信念织就的“味脉网”,感知千百张嘴的反馈。
每一次铃响,都是一次呼吸,一次生死权衡。
火光映着她的侧脸,苍白而坚定。
她伸手,再添一撮山蜜粉——这是关键一步,用以平衡菌性躁烈,若多一分,则甜掩毒;少一分,则腥浊难咽。
萧决守在灶侧,目光沉沉。
他看着她一次次调整火候,一次次凭空测算比例,看着她从从容容地指挥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役。
她不再是朝堂之上执笔批奏的女相,也不是御膳房里巧手翻飞的厨娘,而是此刻,以心为秤、以命为注的“味道宗师”。
忽然,她抬手欲取汤匙再试,却被一只冰冷而有力的手拦住。
萧决夺过汤匙,俯身从陶瓮中舀出半勺未成之酱,仰头饮尽。
她猛地睁眼:“你做什么?!”
“你的心在调味,”他声音平静,眼底却翻涌着不容置疑的坚决,“我的嘴,在替你活着。”
她怔住。
那一瞬,她仿佛看见了当年紫宸殿外,他孤身一人踏入血雨,只为替她挡下那一箭的身影。
如今,他又站在了同一道深渊之前,只不过这一次,敌人不再是权臣奸佞,而是潜伏在食物里的无形之毒。
风穿过庭院,铜铃轻响,远方传来新的试味回音:“东原称涩减,北漠觉甘升……似近成了。”
苏晏清望着他咽下那口尚未成形的酱汁,喉结微动,唇边残留一丝暗绿痕迹。
她想说什么,终究沉默。
火还在烧,铃还在响,人心还在连。
可她不知道的是,那一口咽下的,不只是味道,更是步步蚀骨的凶险。
三日后,晨光尚未漫过山脊,老宅内已是一片死寂。
萧决倒在竹榻上,唇色乌紫,嘴角残留着暗褐色的血痕,呼吸微弱得几乎不可察觉。
昨夜他再度强撑起身试味,却在饮下新调的一勺酱汁后猛然呕出一口黑血,随即昏死过去。
老试菜跪在榻前,双手颤抖地捧着他冰凉的手,老泪纵横:“大人……您这是何苦!相公失了味觉,您便日日代尝,明知那菌性未稳,毒如蛇蝎,怎还……”话未说完,已是泣不成声。
苏晏清立于榻侧,指尖轻轻抚过萧决干裂溃烂的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