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尚未写字。
只等一人来题。
正午的日头不燥,却将小院照得通明。
阿守铺站在清粥小铺的灶前,脊背微弓,额角沁出细汗。
他已年过半百,鬓发斑白,双手布满老茧与烫痕,可此刻握着那柄旧木勺时,竟微微颤抖。
这灶台他曾跪着添柴、蹲着守火,是炊火阁最不起眼的末等学徒;如今却要独自执掌这口曾煮过“和气生财羹”、熬过“安民三日粥”的铁锅。
苏晏清坐在门边矮凳上,裹着素色薄毯,身形瘦削如纸剪影。
她看着阿守铺生火——柴禾堆得太高,火苗窜起又忽地塌陷;淘米时手抖,水洒了一地;第一勺米下锅,竟卡在锅沿,滚落灶膛,激起一阵焦烟。
围观的百姓轻声唏嘘,有人欲上前帮忙,却被烟归娘抬手拦下。
“让他烧。”苏晏清忽然开口,声音轻得像风吹灰烬。
萧决立于她身后,眸色沉沉,伸手欲扶她肩,却被她抬手轻轻挡开。
她目光未移,只低语:“烧不稳的火,才最真。”
那一瞬,她仿佛看见年轻的自己第一次站上御膳房侧炉的模样——手忙脚乱,汤溢火灭,祖父只说一句:“火不怕歪,怕的是不敢点。”
阿守铺咬牙重来。
这一次,他放低柴堆,细火慢引,米入水后轻轻搅动三圈,再盖上粗陶锅盖。
蒸汽渐起,一缕极淡的米香浮出缝隙,清甜而不腻,正是清粥小铺三十年不变的底韵。
人群安静下来。
他在灶台旁立起那块无字木牌,从怀中取出一支秃笔,蘸了灶灰,在上面缓缓写下七字:“此灶,承自苏娘子。”
墨未干,风已至。
当夜,月隐云后,小院忽起微风。
墙上那些写满回忆的纸条随风翻飞,如千万只白蝶腾空而舞。
小粥童赤足追扑,咯咯笑声撞破寂静,一只写着“阿爷的腊肠饭”的纸片被风卷入灶膛,瞬息燃起一簇幽蓝火焰,无声跳跃,竟不灼人。
烟归娘正欲拂去余烬,忽觉掌心一热,如炭火贴肤。
她猛地抬头,望向远方——百里之外,七十二城的“味师”几乎同时抚上胸口,指尖发烫,仿佛血脉中流淌的不是血,而是滚烫的汤汁与烟火。
西原牧帐内,一位老妇人正将《三餐记》中一页“冬寒补气粥”贴上灶壁,火光映照间,那页纸竟微微泛金;南江渔村,一碗刚出锅的腌菜粥表面浮油荡漾,竟自行聚成一个“安”字。
“老师……”烟归娘望着苏晏清的背影,声音轻颤,“火……自己燃起来了。”
苏晏清倚在门框边,双眼微阖,似睡非睡。
唇角却悄然扬起一道弧线,极浅,却深如井纹。
她没说话,只是手指在膝上轻轻一叩,如同回应万里之外的薪火共鸣。
风止,院静,余烬温存。
而在那无人注目的灶台深处,那块埋着金锅碎片的泥土之下,一丝极细的根须正悄然延展,向着更深的地脉探去——如同记忆扎进时间,如同火种潜伏于灰。
喜欢我靠食谱当上女宰相请大家收藏:(m.38xs.com)我靠食谱当上女宰相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