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未散,清粥小铺的炉火早已熄了大半,只余一缕青烟盘旋在屋梁之上,像是迟迟不愿离去的魂魄。
苏晏清靠在案边,指尖轻搭腕脉,气息微弱得如同风中残烛。
她的心口又渗出血来,湿透了里衣,可她的神情却异常清明——像是一把藏于鞘中的刀,钝而不折,静待出锋。
窗外传来极轻的脚步声,是陈改契来了。
他捧着一卷泛黄的残纸,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那是《祭酒秘方》的最后半卷,曾被宫中列为禁书,记载着“龙涎蛊”的炼制与镇压之法。
此蛊以帝王心脉为根,借三代皇血滋养,一旦入体,便随权欲滋长,使人梦魇缠身、舌生鳞片,终成傀儡。
而解法,从来不在药石之间,而在人心之变。
“抄好了。”陈改契低声说,将新誊之卷递上,“依您所授,三味主药已更。”
苏晏清接过,目光缓缓扫过字句。
纸上无一字提“蛊”,无一句言“毒”,通篇皆是以农人口气写就的一道民间粥法,名为《烬解录》。
看似寻常,实则每一笔每一划皆暗嵌“反烬诀”密码——那是黑镬门失传百年的破契心法,唯有真正参透《祭酒秘方》之人,才能察觉其中异样。
她轻轻抚过“灶心土”三字,唇角微扬。
灶心土,取自百姓家中百年老灶最深处,经千炊万煮,蕴藏人间烟火与家族记忆;非金非玉,却能镇邪归心。
而原方所用“龙骨灰”,乃是从前朝帝陵掘出的腐骨研磨而成,阴气蚀神,正助蛊性蔓延。
七十二村晨露,须由童子于冬至前后每日寅时采集,象征生机流转,天地有情;取代那冰冷无情的“地髓汁”——深埋地底三百丈的死水,本就是蛊引的魂媒。
至于“断匙鼎残锈”……她眸光一沉。
那是当年祖父被夺去御膳总管之位时,亲手折断的传钥铜匙所化之锈,埋于灶底二十载,沾过苏家人的血,也听过无数冤屈的低语。
它不是药引,是信物,是唤醒良知的钟声。
“苦心翁会看到的。”她低声道,声音虚弱却笃定。
那人一生痴迷医道,纵被囚于御药房二十年,每日仍默诵《祭酒秘方》不辍。
他是炼蛊者的儿子,也是第一个看见真相却不敢言的人。
他不信鬼神,却信药理;不怕死,只怕错。
只要他见这“变方”,必觉违和。
而疑心一起,便是裂隙初开。
她将《烬解录》小心翼翼封入一只空瓷碗底——正是昨夜盛过“虚食”的那只。
白釉素净,毫无痕迹。
然后唤来萧决。
玄镜司都督立于门外,玄袍未整,眼底布满血丝。
他已守了一夜,截下七道欲加害苏晏清的密令,亲手斩杀两名潜入小铺的刺客。
此刻他接碗在手,目光沉沉落在她脸上:“若此计败露,陛下震怒,你将以‘惑君乱政’之罪凌迟处死。”
“我知道。”她抬眼看他,苍白的脸上竟浮出一丝笑,“但你知道吗?我祖父临刑前,说的是什么?”
萧决沉默。
“他说:‘饭可以馊,不能假;人可以穷,不能忘本。’”她声音轻得像风,“如今这天下,吃的都是假饭,走的都是歪路。我不求翻案,只求一碗真粥,能让一个做梦的人都醒过来。”
萧决凝视她许久,终于将碗收入怀中,转身离去。
衣袂带起一阵冷风,吹灭了桌上最后一盏油灯。
夜幕再降。
御药房内,烛火摇曳。
阿梦语贴墙潜行,手中托盘上放着刚煎好的“安神露”,药气浓重,隐隐带着铁锈与腐花的气息。
这是皇帝每夜必服的“滋补圣药”,实则是喂养龙涎蛊的温床。
可今日,她脚步顿住。
药炉前,苦心翁独自坐着,手中握着一张薄纸,正在反复对照手边古籍。
火光映照着他沟壑纵横的脸,眼中竟有泪光闪动。
那张纸,正是《烬解录》。
他嘴唇微颤,喃喃自语:“灶心土代龙骨……晨露替地髓……这配伍……不对,不该如此温和……可为何……竟似我幼时听父亲提过的‘归心白粥’?”
他猛地一震,抬头望向乾元殿方向,声音沙哑如裂帛:“难道……当年父亲错了?这蛊……本就不该炼?”
手指剧烈颤抖,他迅速将纸卷藏入袖中,背脊冷汗涔涔。
他不知道的是,梁上阴影里,一双眼睛早已盯了他整整一炷香时间。
梁控膳伏于横梁,面色阴沉如铁。
他是梁烬安插在宫中的耳目,掌管御膳药材调度。
方才那一幕,尽数落入他眼底。
“动了……终于动了。”他冷笑一声,悄然退走,“既然你心软,那就别怪我……先下手为敬。”
更深露重,万籁俱寂。
唯有药炉上的砂锅,咕嘟轻响。
苦心翁枯坐不动,手中紧攥那张纸,仿佛攥着一段被掩埋的罪证。
他的指尖忽然触到一行小字——极细极浅,像是无意刻划,却又精准嵌在“第三煎”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