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的阳光洒在村口黄泥台前,那块无字木牌静静矗立,仿佛昨夜众人目睹的金光流转只是幻梦。
可空气中浮动的炊烟、脚下碎陶片上未扫尽的灰烬,还有人心深处悄然松动的执念,都在无声诉说——有些东西,已经变了。
苏晏清坐在最末一席,面前摆着一只粗瓷碗,碗身斑驳,是村里孩童打翻过三次后没人舍得扔的老物件。
她不评菜,不教火,甚至连筷子都等所有人动筷才轻轻拾起。
这是她定下的规矩:“谁掌勺,谁就是师。饭熟即食,味出自心。”
首日抽签,轮到渔妇阿柳。
她颤着手接过木勺,指尖冰凉,连米袋口都扯不开。
旁人轻笑,有人低声议论:“她男人天天骂她饭烧得像洗锅水,今日竟要给‘道火传人’做饭?”米粒撒了半地,灶膛里的火忽明忽暗,最终熬出一锅稀汤,水多米少,浮着几颗半生不熟的谷粒。
梁续火冷笑出声:“此等粗劣,也配称‘道’?不过是一群疯子围着烂锅哄自己罢了!”
人群骚动,目光齐刷刷投向苏晏清,等着她拂袖而去,或厉声训斥。
可她只是低头,舀了一勺送入口中。
汤色寡淡,咸味偏重,却带着一丝海盐特有的矿物气息,像是潮水退去后留在礁石上的余韵。
她喝了第一碗。
又添了第二碗。
第三碗时,她放慢动作,细细咀嚼每一粒软烂的米芯,仿佛真能从中尝出风浪与生计的滋味。
“咸淡正好。”她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让全场安静下来,“像海风拂面,吹得人眼眶发酸。”
阿柳怔住了,手还僵在锅边,指节泛白。
三十年来,丈夫嫌她饭难吃,孩子躲着不吃她做的午饭,连邻里分食都悄悄把她的那份拨给别人。
可今天,那个被奉为“灶神传人”的女子,竟一口没剩,连碗底刮净的痕迹都看得清清楚楚。
当夜,细雨初落,苏晏清正于小铺内整理旧谱,门扉轻响。
阿柳跪在门槛外,雨水顺着发梢滴进衣领,双肩微微颤抖。
“我……我没读过书,不懂什么道不道。”她嗓音沙哑,“可我男人今早出海前,第一次把饭吃完,还说了句‘够咸,顶饿’……三十年了,他从没吃完过一碗饭……”
她说不下去,额头抵地,泪水混着雨水渗入泥土。
苏晏清没有扶她,也没有说话。
只是转身取来一条干布巾,放在门边石阶上。
三天后,轮到盲厨阿无名。
他摸索着走进灶房,手指轻抚灶台边缘,耳侧微动,似在倾听柴火燃烧的噼啪声。
有人嗤笑:“瞎子怎么做饭?火候看都看不见!”连梁续火也冷眼旁观:“技艺需传承,岂容一个残者胡闹?”
阿无名不语,只将手悬于锅盖上方,感受蒸汽升腾的节奏;以耳听水沸三转,辨其浓稀;再凭指尖捻起一撮海盐,在掌心揉开,靠晶体颗粒的粗细判断咸度。
粥成之时,满室异香悄然弥漫——不是浓烈张扬之气,而是一种极细微的回甘,如晨露沁入舌根,缓缓化开。
他盛出一碗,双手捧至苏晏清面前。
她接过,吹了口气,浅啜一口。
那一瞬,瞳孔微缩。
这不是普通的米粥。
这味道里藏着一种近乎失传的感知法门——以五感代目,借天地之势调和鼎中之变。
她心火微探,竟察觉此人控火之法,竟暗合祖父笔记中所载“风炉九阵”中的第三阵“听涛引息”,那是御膳监秘而不传的古法!
“你未学艺,却已得道。”她低语,声音几不可闻。
阿无名嘴角微扬,终究未答,只默默收拾灶具离去。
第五日,暴雨倾盆。
乌云压境,溪水倒灌,灶台浸了半尺深的水。
轮值的是个十六岁少年,平日胆小怕事,此刻更是手足无措。
他慌乱中抱来湿柴,勉强点火,烟雾呛人,火焰时灭时燃。
最终蒸出的饭夹生糊焦,一半硬如石子,一半湿黏成团。
众人皱眉欲起,梁续火冷笑道:“这就是你们推崇的‘人人皆师’?简直是糟蹋粮食!”
苏晏清却已率先拾筷,夹起一粒夹生米送入口中。
她嚼得很慢,牙齿碾过米芯的阻力让她想起多年前边关雪夜——那时三万将士断粮半月,她带着残存的炊兵,将受潮的军粮焙干磨粉,制成粗糙却能活命的“枯糜饼”。
那一口口硬涩的吞咽,曾撑起整支军队的性命。
“湿柴难燃,正见人心。”她淡淡道,又夹了一筷,“饭糙不怕,只要肯吃。”
檐下,一道玄色身影静立已久。
萧决披着蓑衣,雨水顺帽沿滑落,遮住了他大半面容。
可那双眸子却亮得惊人,死死盯着苏晏清手中那碗夹生饭,仿佛透过它看见了当年烽火连天的北境。
他记得那场战役,更记得她彻夜守灶的身影。
如今她依旧如此——不避污浊,不弃残缺,哪怕饭不成饭,也要先动第一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