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春雨,细密如丝,悄然润入南境的每一寸泥土。
山坳里的稻田泛着新绿,去年秋收后翻过的土早已苏醒,草芽顶破地膜,露珠滚落时,还能嗅到一丝藏在泥土深处的甜香——那是《味相录》灰烬化成的养分,是人心煨出来的滋味。
小传火背着行囊,踏过泥泞驿道归来。
他肩上扛着一口铁锅,锅身斑驳,却打磨得发亮,像是被无数双手摩挲过、供奉过、依赖过。
身边跟着一个瘦小女童,眉目清亮,唇色淡白,正是位新生。
这十年,他们走遍七十二城,访百灶、尝千饭、听万人言。
她不曾开口说过一句话,可每当手掌贴上灶壁、触到锅底,眼神便如明烛燃起,分明看得见火候流转、气息起伏。
今日回村,恰逢清明前一日。
环灶遗址静立山脚,石基已被青藤缠绕,却依旧完整。
那曾是苏晏清初来此地所建的第一座公灶,如今成了村民祭念的所在,不焚香,不立碑,只每日有人添柴、煮粥、留一碗温热在锅边。
小传火停步于环灶前,将铁锅高高举起,声音不大,却穿透细雨:“今日,我收第一个徒弟!”
风拂过林梢,炊烟微动。
不远处院中,苏晏清倚坐在萧决肩头,身上披着旧棉袄,银发如雪,脸上沟壑纵横,却无半分病态苦相。
她望着那口锅,目光温柔得像能滴出水来。
指尖轻轻抚过锅沿,那一道细微的裂痕,是当年她亲手修补的印记。
“好。”她轻声道,嗓音沙哑,却清晰,“今日你掌勺。”
味新生低头跪坐于灶前,双膝贴地,双手缓缓抬起,掌心朝上,仿佛承接某种庄严交付。
她没有说话,只是从怀中取出一截炭笔,在锅底缓缓画下一个圆——不封口,也不加纹,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圈,像心跳,像日轮,像人心最初那一念纯粹。
她眼中含泪,却笑了。
那一瞬,灶膛里残火轻跳,竟似应和般腾起一簇金焰。
当晚,江南七十二城,无论城乡巷陌,家家户户灶火通明。
无需约定,不必通令,人们自发淘米下锅,熬一锅素心粥——清水、糙米、几粒盐,不多不少,正是当年苏婆最常煮的那一味。
碗端上桌,无人先食。众人举碗向南,默然致敬。
村口老槐树下,光引归拄着拐杖伫立良久。
这位盲妪看不见星月,却总说夜里有光。
此刻她枯瘦的手迎风扬起,似要接住什么。
“我看见了……”她喃喃,“星火如蝶,三三两两,飞入万家门楣,落在灶台边,钻进孩子的梦里。”
她咧嘴一笑,皱纹堆叠如花绽放:“原来道火,本就是人心里的光啊。”
屋内,陈终炊伏案执笔,油灯摇曳。
他正在誊写最后一卷《南境食纪》,墨迹未干,纸页已泛黄。
提笔落下终句时,手微微发颤:
“苏婆不寿于庙,而寿于炊烟;不名于史,而名于饭香。”
窗外雨歇,云开一线月光,正照在院角那口老旧铁锅上。
锅底焦黑,常年未洗去,却无人嫌弃——那是她最后的日课,每日必煮一锅粥,哪怕烧糊了,也要搅匀分给邻里。
夜深人静,唯有灶房还亮着微光。
萧决守在榻前,握着苏晏清的手。
那只曾经执御膳刀、批奏折、搅乾坤的手,如今瘦削冰冷,却仍带着熟悉的温度。
“我们还有,一万餐。”他低声说,语气一如当年查案时那般沉稳笃定,仿佛只要他说了,便真的能再活一万天。
苏晏清缓缓睁眼,看了他一眼,嘴角弯起一抹极淡的笑。
“这一生……我以食谋政,以味承痛……”她喘了口气,声音轻得几乎消散在空气里,“最终……只求一餐四季。”
话落,她闭上眼,呼吸渐缓,如同归巢的鸟儿终于落定枝头。
窗外,孩童在梦中呢喃喊娘吃饭,锅里的粥还在咕嘟轻响,火苗温柔舔舐锅底,映得满屋暖意融融。
次日清晨,全村静默。次日清晨,全村静默。
天光微明,雨后的山坳还浮着一层薄雾,湿气沁人衣襟。
鸡未鸣,犬不吠,连平日最喧闹的孩童也蜷在母亲怀里,不敢出声。
整座村落仿佛被一种无声的敬畏笼罩——苏婆走了,走得安详,却让这片土地骤然失了魂。
小传火跪在灶房门口,额头轻抵门槛,久久不起。
他昨夜守到最后一刻,亲眼看着苏晏清的呼吸如风中残烛般熄灭,而萧决始终握着她的手,不曾松开半分。
那时,窗外星河低垂,屋内粥香未散,仿佛她只是睡去,随时会睁开眼,说一句:“火候到了,掀盖。”
可她再也不会说了。
良久,小传火起身,走入灶房。
炉膛余温尚存,铁锅横卧其上,锅底焦黑如墨,是他记忆中最熟悉的样子。
这是苏晏清生前煮的最后一锅粥——她坚持要亲自掌火,哪怕手已抖得握不住勺,也要将米粒搅匀,说:“糊一点不要紧,味道都在里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