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盐政困局
苏贵妃那日的“提点”,如同浸了冰水的丝线,缠绕在李薇的脖颈上,寒意刺骨,且随时可能收紧。但林薇的灵魂深处,从未有过坐以待毙的基因。压力,只会让她更加清醒,步伐更加迅疾。
青娥寻来的小黄门墨文,此刻正垂手立在李薇简朴的寝殿内。他约莫十七八岁,身形伶仃,面容尚带稚气,唯有一双眼睛,滴溜溜转动间,透着与年龄不符的精明和市井的烟火气。他恭敬地行礼,姿态无可挑剔,眼神却在悄然打量着这位近日在宫中声名鹊起(或者说,毁誉参半)的公主。
殿内寂静,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李薇没有寒暄,没有询问宫中任何琐碎的八卦,她开门见山,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
“墨文,长安西市,私盐作价几何?与官盐差价几成?其流通渠道,你可熟悉?”
墨文瞳孔骤然一缩,猛地抬头看向李薇,那点伪装出来的恭敬几乎维持不住。他预想过公主可能让他打听某位妃嫔的喜好,或是某个官员的秘闻,却万万没想到,问的竟是这牵动国本、也最是凶险的盐事!
他喉结滚动了一下,心思电转。这位公主,绝非外界传言那般,仅是靠些奇巧淫技哗众取宠。他不再犹豫,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不再是程式化的恭敬,而是带上了几分投效的决然:
“公主明鉴!小人……小人在市井中确实有些门路。官盐质次,掺杂泥沙,价却高昂;私盐雪白干净,价格往往只有官盐七成,甚至更低!其中利润,足以让人铤而走险。”他压低声音,语速加快,“渠道……盘根错节。盐枭多与地方胥吏、乃至……乃至一些卫所的低级军官有所勾连,形成网络,已成痼疾!沿途关卡,往往睁只眼闭只眼,甚至暗中抽成。”
他的描述,与李薇脑海中【万界宏观视野】刚刚分析出的冰冷结论完全重合:
【盐税收入缺口估算:年均三十万两白银。边境军费短缺为主要矛盾爆发点。私盐市场份额估算:占四成以上。官盐运营体系腐败指数:高。】
数据无声,却惊心动魄。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动摇国本的毒瘤。风暴正在积聚,而她,或许可以成为那个引导风暴方向的人。
“很好。”李薇点了点头,对墨文的识趣和提供的信息表示认可,“从今日起,你便在我身边听用。你的职责,是替我留意宫外市井动向,尤其是与盐、铁、粮相关的一切消息。所需银钱,找青娥支取。”
墨文强压下心中的激动,重重磕了个头:“小人定为公主效死力!”
打发了墨文,李薇立刻投入了更加繁重的工作。她需要一份足以打动那个帝国最高统治者的方案。她闭目凝神,全力驱动【万界宏观视野】。
【调取历代盐政得失案例。】
【分析当前大唐主要产盐区分布与产量。】
【推演引入商业资本进入盐业流通领域的可能性与风险控制点。】
【构建基于人口与消费水平的盐引定额分配模型……】
海量的信息在她脑中奔腾、碰撞、重组。她时而蹙眉沉思,时而用手指在虚空中划动着看不见的图表和算式。青娥安静地在一旁磨墨,看着公主殿下时而眼神放空,时而伏案疾书,写下那些她完全看不懂的、充斥着古怪符号和清晰表格的草稿。那专注的神情,仿佛不是在深宫撰写奏疏,而是在沙场推演一场关乎国运的战役。
就在李薇废寝忘食地完善她的计划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朝会,打乱了她的步调,也将这场潜在的风暴,骤然推到了眼前。
宣政殿上,气氛凝重得能滴出水来。兵部尚书王珪,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将,正痛心疾首地陈述边境刚刚传来的一场失利:“……陛下,非是前线将士不用命,实乃军械粮草短缺!箭矢不足,皮甲陈旧,粮秣转运迟缓,致使我军贻误战机,数千儿郎埋骨他乡啊!”他声音哽咽,重重以头叩地。
龙椅上的李世民,面沉如水,手指紧紧抓着扶手,指节泛白。
压力瞬间给到了户部尚书戴胄。他扑通跪倒,脸色惨白:“陛下,国库……国库实在空虚啊!去岁多地歉收,今春又有河道治理之费,各地税收迟迟未能足额上缴,尤其是……尤其是盐税,连年亏空,臣……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伏在地上,身体微微颤抖。
“盐税!又是盐税!”李世民的声音如同闷雷,在殿中滚过,“年年亏空,年年无解!满朝朱紫,食君之禄,竟无一人能为朕分忧吗?!”
天威震怒,百官噤若寒蝉,纷纷低下头,生怕被皇帝的目光捕捉到。盐政之弊,积重难返,牵涉无数利益集团,谁也不敢轻易触碰这个烫手山芋。殿内一片死寂,只剩下皇帝粗重的呼吸声。
就在这片令人窒息的寂静中,一个清亮、坚定,甚至带着几分少女特有锐气的声音,如同利剑般刺破凝滞的空气,从殿外清晰传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