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物质赏赐,没有职位晋升,更没有只言片语涉及那敏感的“身份”问题。
同时,皇帝私下召见了首辅和几位核心阁臣,语气平淡却带着警告:“辽东新定,百废待兴,边关仍需倚重朱卿。朝臣当各安其位,尽心王事,勿作无益之议,徒乱人心。”
这道旨意和这番敲打,如同冷水泼入了即将沸腾的油锅。明眼人都看出,皇帝这是在刻意压制那股“劝进”的风潮,他仍然希望将朱宸瑄定位在“边臣”的角色上。
皇帝的旨意和朝中的风声,自然也传到了蓟州。
面对如山赏赐,朱宸瑄依礼谢恩,心中却无多少喜悦。他并非贪图虚荣之辈,更深知那“劝进”暗流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他立刻意识到,自己已被推到了一个极其尴尬而危险的境地。
“母亲,”他忧心忡忡地对沈清漪道,“朝中如此议论,岂非将孩儿架在火上烤?父皇他……”
沈清漪的神色也比往日更加凝重。她放下手中关于京城动向的密报,轻轻叹了口气:“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立下如此大功,有人推崇,自然也有人忌惮。如今这‘劝进’之风,看似是捧你,实则是害你。这会让你成为所有皇子的公敌,也会让陛下……心生疑虑。”
她看着儿子,目光深邃:“瑄儿,你需记住,无论外界如何喧嚣,你的本分,是镇守蓟辽,护卫大明。储位之事,绝非你我所能置喙,更非你应追求之物。陛下此刻按下此事,既是保护你,也是在考验你。”
“孩儿从未有过非分之想!”朱宸瑄急切地表白,“我只愿如母亲所期,做一把为国守边的利剑!”
“我知你心。”沈清漪安抚道,“但身处漩涡,非你不想便能避开。往后言行,需更加谨慎。对陛下的赏赐,要感恩戴德;对朝中的议论,要充耳不闻;对蓟辽军务,要更加勤勉。唯有如此,方能向陛下证明,你之心,仍在边关,仍在社稷,而非那九重宫阙。”
朱宸瑄重重点头,将母亲的教诲牢记心中。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尽管皇帝出面压制,朱宸瑄自身也极力避嫌,但“功高震主”的隐患已然埋下,“认祖归宗”、“入主东宫”的种子既已播撒,便会在某些人心中不断滋生蔓长。皇帝竭力维持的平衡,已被打破了一道裂痕。未来的朝局,因朱宸瑄这滔天之功,变得更加波谲云诡,暗藏杀机。
喜欢明朝女官沈清漪请大家收藏:(m.38xs.com)明朝女官沈清漪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