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索指向晋北黑石崖村,铁路公安根据我们的定位和暗语破译,连夜行动,解救了三名被拐儿童!”
电话那头,李娟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背景里是京城大学图书馆闭馆的催促广播。
陈景明靠在豫州师范学院宿舍冰冷的墙壁上,长长地吐出一口白气,那口憋了三天的浊气仿佛瞬间化作了冬夜里的一团薄雾。
成功了。
他们这群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沙砾,竟真的撬动了一块坚硬的顽石。
“辛苦了。”他轻声说,千言万语,只汇成这三个字。
挂断电话,他没有立刻沉浸在喜悦中,而是戴上耳机,将那段截获的、改变了三个孩子命运的录音又播放了一遍。
电流的嘶嘶声中,那句“小米十八号”的暗语像幽灵般飘过。
他习惯性地将音量调到最大,试图过滤掉杂音,就在这时,一段极其微弱、几乎被忽略的背景音,像一根冰冷的针,蓦地刺入他的耳膜。
那是一段广播调频的串音,播放着一首九十年代末的老歌,歌声后面,隐约是一个电台DJ在报时。
那独特的调频,那DJ略带沙哑的口音……陈景明的心脏猛地一缩。
他太熟悉了,那是他读初中时,每晚陪着他写作业的县城广播电台的声音!
他立刻调出自己绘制的信号追踪路线图,反复比对,一个惊人的事实浮现出来——那条加密通讯信号,在被远距离中继前,其原始发射轨迹,曾短暂地经过他们县城中学的旧址。
那里,现在已经变成了一家在周边县市声名鹊起的私立补习机构——“启航教育”。
巧合得像一个精心布置的陷阱。
恰在此时,手机震动了一下,是辅导员发来的消息,内容是关于学校勤工俭学岗位的推荐。
其中一条,正是“启航教育”面向师范学院招聘的为期一周的寒假代课老师,薪酬优厚。
下学期的学费还差一大截,这笔钱对他而言是救命稻草。
命运的齿轮发出咔哒一声轻响,严丝合缝地咬合在了一起。
三天后,陈景明拖着行李箱,站在了“启航教育”气派的大门前。
一进门,一条长长的走廊两侧,挂满了密密麻麻的“清北录取光荣榜”,红底金字,刺得人眼睛生疼。
他扫过那些意气风发的学生照片,可其中好几个名字,他这个在本县中学成绩拔尖的人,竟然从未听说过。
他停在一张笑得格外灿烂的男生照片前,脑海中那无声的“标签系统”悄然浮现出一行冰冷的文字:【虚假荣光】。
他的第一堂课是给高三复读班讲数学。
踏上讲台,底下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望过来,那眼神里没有求知的渴望,只有一种被反复打磨后的麻木和焦虑。
陈景明没有按照教案讲,而是随手在黑板上写下了一道涉及高等数学概念的竞赛题。
意料之中,台下大部分学生都陷入了茫然,只有坐在最后一排角落里一个瘦弱的女生,几乎没有犹豫,提笔就在草稿纸上飞快地演算起来。
几分钟后,她写下了完整的推导过程。
当陈景明目光投向她时,她像是受惊的兔子,猛地抬头,眼神交汇的瞬间又迅速躲开,仿佛自己的才华是一件需要藏起来的违禁品。
课后,学生们蜂拥而出,唯有那个女生默默地走上讲台,拿起板擦,仔细地擦拭着黑板。
陈景明注意到,她洗得发白的校服袖口下,手腕上缠着一圈褪色的红绳——那是农村家庭为孩子祈福、消灾挡祸用的“替命结”。
当晚,陈景明以核对学生信息为由,进入了档案室。
他找到了那个女生的档案:周晓芸。
档案袋里,除了成绩单,还有一份她和家长共同签署的《三年复读精英培养贷款协议》,上面用加粗的黑体字标注着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年利率18%。
他用手机拍下协议,回到宿舍,打开“标签系统”,将意识聚焦在那张复印件上。
瞬间,眼前的世界骤然分裂,三条截然不同的时间轴从周晓芸的名字上延展开来,像三条奔向不同深渊的河流:
第一条,标签是【流水线质检员】。
画面里,她在南方一家电子厂的宿舍里,面无表情地吞下一整瓶药片。
第二条,标签是【乡村教师】。
她回到了家乡,背负着永远还不清的巨额债务,在讲台上耗尽了一生。
第三条,最为模糊,几乎看不清细节,只在时间轴的尽头,有一个穿着职业西装的女人剪影,正站在一个国家级会议的讲台上发言,头顶的标签是【政策研究员】。
陈景明的心脏被狠狠攥住。
原来,标签不是固定的判决,而是会分岔的、活生生的预言。
周末,王强风尘仆仆地从市里的工地回乡办年货,在“启航教育”对面的街角,一眼就看到了蹲在马路牙子上啃冷包子的陈景明。
他二话不说,把陈景明拽进旁边一家热气腾腾的小饭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