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0月1日,清晨。
北京东郊,北京市炼焦化工厂巨大的厂区内,弥漫着一种与往日不同的节日气氛。
高耸的焦炉依旧喷吐着滚滚白烟,巨大的煤堆和纵横交错的管道在秋阳下泛着金属的光泽,空气里常年不散的煤焦油和硫磺味,今日似乎也被一种更热烈的气息冲淡了。巨大的横幅悬挂在厂区主干道两旁:“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一周年!”、“大干四化,为国争光!”
厂区中央那片最大的空场地上搭建起一个简易而结实的舞台。背景是巨幅的红布,上面贴着金粉剪裁的“国庆”字样和齿轮麦穗图案。舞台前方,黑压压的人头攒动,几千名炼焦化工厂的工人、干部、家属,扶老携幼,带着马扎、板凳,早早地就占好了位置。他们穿着洗得发白但整洁的工装,脸上带着节日的喜气和长年劳作留下的风霜痕迹,互相打着招呼,嗑着瓜子,孩子们在人群缝隙里钻来钻去,笑声和喧闹声汇聚成一片巨大的声浪,在厂区上空回荡。
上午九点整,高音喇叭里传出激昂的《歌唱祖国》旋律,文艺汇演正式开始。厂工会主席简短而有力的开场白后,各车间、科室精心准备的节目轮番登场:有气势磅礴的大合唱《咱们工人有力量》,歌声雄浑,震得舞台木板都在微微发颤;有带着浓厚生活气息的快板书《说说咱厂新气象》,幽默的段子引得台下哄堂大笑;有年轻女工们表演的充满活力的集体舞《青春圆舞曲》,红裙子在秋阳下旋转成一片跃动的火焰;
每一个节目结束,都爆发出工人们真诚而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这是属于他们的舞台,他们的节日,他们的表达。
时间在欢快的节目和雷鸣般的掌声中流淌。日头渐高,秋阳暖融融地晒着,空气中煤焦油的气味似乎又被汗水、尘土和人群散发的热气蒸腾得浓烈了些,但人们的热情丝毫不减。终于,工会主席再次走上舞台,脸上带着神秘而兴奋的笑容,对着麦克风提高了嗓门:
“同志们!朋友们!今天的压轴节目来了!咱们厂工会,这次可是下了大本钱,请来了一位大明星!北京歌舞团的台柱子,林小曼同志!大家掌声欢迎!”
“哗——!” 掌声如同海啸般瞬间爆发,比之前任何一个节目都要热烈十倍!林小曼的名字,随着作家许愿妻子的身份,早已在京城文艺圈和市井巷陌间传开,更因她出色的舞姿和歌喉拥有不少拥趸。能在这工厂的露天舞台上亲眼看到她的表演,对绝大多数工人和家属来说,简直是意外的惊喜!
在几千双眼睛热切的注视下,林小曼款款走上舞台。
她今天没有穿华丽的演出服,而是选择了一身简洁而庄重的打扮:上身是熨烫平整的白衬衫,下身是深蓝色的长裙,乌黑的长发在脑后挽成一个干净利落的发髻,脸上略施淡妆。这身装扮,与背后巨大的焦炉和烟囱、台下穿着工装的观众,形成了一种奇异的和谐,仿佛她本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只是用更纯粹的艺术形式,替他们说出心声。
她走到舞台中央,没有多余的寒暄,只是对着台下深深鞠了一躬。直起身时,目光平静而温暖地扫过黑压压的人群。阳光照在她身上,白衬衫显得格外耀眼。
高音喇叭里,一段舒缓而深情的前奏流淌出来《我和我的祖国》。
林小曼微微闭上眼,深吸了一口气。再睁开时,她举起了话筒。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她的声音清亮、圆润,如同山涧清泉,瞬间穿透了嘈杂的背景音,清晰地送入每个人的耳中。没有刻意拔高的技巧,只有一种发自肺腑的、深沉而自然的倾诉感。那声音里蕴含着一种力量,一种能让人心安静下来、侧耳倾听的力量。
“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台下几千人的喧闹声,奇迹般地迅速低了下去。工人们停止了交谈,嗑瓜子的放下了手,嬉闹的孩子被大人按住了。所有人都被这清澈、真挚又饱含深情的歌声吸引住了。前排几位白发苍苍的老工人,浑浊的眼睛里闪动着微光,嘴唇无声地跟着哼唱。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
林小曼的歌声渐渐拔高,情感愈发饱满。她微微扬起头,目光似乎越过了高耸的焦炉和烟囱,投向更广阔的天地。她的身体随着旋律自然地微微摆动,白衬衫在秋风中轻轻拂动。这一刻,她歌唱的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山河,更是台下这些工人用汗水浇筑的钢铁森林,是他们为之奋斗的“四化”宏图。
“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
歌声转入低回婉转,带着浓浓的眷恋。不少中年女工悄悄抹起了眼角。这歌词里描绘的寻常烟火,是他们离乡背井、投身建设时心底最深的牵挂,也是他们在这轰鸣的厂区里,支撑下去的一份念想。
“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