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公布后的第二天,关于贺凡749分的震撼,逐渐被一个更具悬念的话题所取代。
#贺凡消失的一分#
这个词条,以一种极为凶猛的姿态,空降热搜榜第一。
“兄弟们,我研究了一晚上评分标准,高考语文里,根本就没有1分的题!所以,149分这个分数,是怎么来的?”
“我靠,盲生,你发现了华点!这不符合逻辑啊!”
“难道是作文扣了一分?不可能吧,什么神仙阅卷老师,能把一篇满分作文精准地扣掉一分?”
“楼上的你傻了吧,贺凡的作文是满分早就定论了。”
“我有一个大胆的猜测,会不会是系统出错了?或者是……有人不想让他拿到完美的满分?”
舆论的风向,开始变得有些微妙。
从最初的惊叹和崇拜,逐渐衍生出了质疑和阴谋论。
贺凡的粉丝们更是坐不住了,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在省教育考试院的官方微博下疯狂留言,只有一个诉求:
【请求公布贺凡高考试卷!给我们一个真相!】
网络上的喧嚣,贺凡并没有理会。
他正在“凡尘工作室”的临时办公室里,和杜宇一起,规划着工作室的未来。
这个办公室,是杜建舟直接提供的一处位于市中心顶级写字楼的整层空间。
“凡哥,网上都快吵翻天了,都在为你那1分鸣不平呢。”
杜宇一边刷着手机,一边愤愤不平地说道,“你说会不会是哪个老师看错了,或者故意整你啊?”
贺凡笑了笑,抿了一口茶:“安心,高考阅卷,是全国最严谨的流程之一,不会出错。至于扣分,自然有扣分的道理。”
他自己心里其实也有些好奇。
以他的记忆力和知识储备,他不认为自己在客观题上会有任何疏漏。
就在这时,杜宇的手机突然疯狂震动起来。
他看了一眼,整个人直接从沙发上弹了起来。
“我……我草!凡哥!快看!陈敬之教授发微博了!”
贺凡挑了挑眉,也拿起了手机。
只见陈敬之教授那认证为“川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微博账号,刚刚发布了一篇长文。
标题,就足以让整个互联网地震。
《关于贺凡同学那一分的说明——是我扣的》
短短一句话,信息量爆炸!
扣分的,竟然是之前把贺凡夸上天的陈敬之教授!
是贺凡最大的“伯乐”!
这条微博在发出后的十分钟内,转发和评论数双双突破千万万,直接引爆了所有平台。
无数的记者、大V、网友疯狂涌入,都想知道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一出“相爱相杀”的大戏。
贺凡也点开了那篇文章,逐字逐句地读了下去。
【老朽一生阅卷无数,从未像今年这般激动,也从未像今年这般为难。今日,既然全网都在讨论贺凡同学“消失的一分”,那老朽就以个人名私义,而非阅卷组专家的身份,来谈一谈这一分背后的故事。】
【首先,可以明确告诉大家,贺凡同学的作文《蜀道难》,是当之无愧的满分。其风骨与才情,百年一见,无可挑剔。】
【问题,出在了一道12分的古诗词鉴赏题上。】
文章附上了一张试题截图。
题目是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从军行》: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中一问是:“‘更吹羌笛关山月’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蕴含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
【这道题的标准答案,相信很多同学都能答出来:此句融情于景,描绘了一幅边关孤城,月色凄冷,笛声幽怨的苍凉画面。情感上,既有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也有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渴望。】
【这是一个很标准的,也很正确的答案。我们绝大多数的优秀考生,也都是从这个角度来作答的。】
【但是,贺凡同学的答案,却只有短短的两行字。】
文章紧接着,附上了贺凡答题卡的扫描截图,那手写体的锋锐笔迹,再次惊艳了众人。
只见上面写着:
【画面:非描绘,乃纪实。千年之前,一人,一楼,一羌笛,一轮关山月,如此而已。】
【情感:非乡愁,乃共鸣。沙场孤寂,壮志难酬。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当这两行字出现在全网面前时,大部分人是懵的。
这写的是什么?好像很有逼格,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
然而,这篇文章真正的杀招,是陈敬之教授接下来的解读。
【初见此答案,阅卷组的老师们都认为,这是典型的“跑题”或“故作高深”。但老朽反复品读之后,却惊出了一身冷汗。】
【“非描绘,乃纪实。”他说,这不是诗人用想象力描绘的画面,这就是当时真实发生过的一幕。他没有把这句诗当作一个文学文本去“分析”,而是把它当作一段真实的历史去“见证”。这种视角,已经超越了“考生”,进入了“史家”的范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