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元十一年的海风格外潮湿,带着咸腥气息卷入未央宫。张沐呈上的航海日志在御案上摊开,墨迹斑驳的记录间藏着一个惊人的消息:
“东海外千五百里,有岛民称其地为‘澶州’,林木参天,有土人以渔猎为生。”
阿娇指尖抚过“澶州”二字,眸光微动:“澶州...可是《山海经》中所载的海外仙山之一?”
“臣询问过随船方士,确与古籍记载相符。”张沐又展开一幅海图,上面勾勒出连绵的群岛,“破浪号继续向东,在澶州以北又发现大片陆地,当地土人称之为‘夷洲’。”
刘荣凑近细看,惊叹道:“这海域竟如此辽阔!姑姐,我大汉疆域...”
“陛下的疆域,”阿娇微笑指向海图,“在这里才刚刚开始。先帝在时,曾与太史令研讨古籍,认为《山海经》所载并非全然虚妄。海外有仙山,山上多金玉,此乃天赐我大汉之福。”
她立即下令组建东海船队,命张沐为统帅,探索这些新发现的岛屿。然而朝堂之上,反对之声如潮水涌来。
周太傅须发皆白,痛心疾首:“陛下!长公主!海外蛮荒之地,何必劳民伤财?当年徐福东渡,耗费巨万,终无所获啊!”
“太傅此言差矣。”阿娇命人抬上几个木箱,“这是破浪号带回的物产。”
箱盖开启,满殿哗然。箱中不仅有硕大的珍珠、血红的珊瑚,还有各种从未见过的香料和珍奇木材。
“这些,都是从澶州和夷洲带回的。”阿娇拿起一串龙眼大的珍珠,“太傅说说,这是否算‘无所获’?”
老太傅哑口无言。
在阿娇的坚持下,东海船队很快组建完成。然而就在船队即将启航时,一个意外发生了。
深夜,船厂突然起火,三艘新造的海船毁于一旦。现场发现的纵火痕迹指向一个神秘的标记——三足金乌。
“这是...”张沐检查标记后神色凝重,“倭国的图腾。”
“倭国?”阿娇蹙眉。那个东海岛国,竟敢把手伸到中原?
刘无采查证后回报:“倭国近年来统一了各部落,新任天皇野心勃勃。他们似乎...也盯上了澶州。”
阿娇冷笑:“那就看看,谁的动作更快。”
她立即增调战船,加强船队护卫。同时秘密派出使者,联络夷洲土着,建立据点。
三个月后,船队满载而归。带回来的不仅是珍宝,还有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倭国已经在澶州南部建立据点!
“好个倭国!”刘荣大怒,“竟敢觊觎我大汉疆土!”
阿娇却显得很平静:“陛下不必动怒。既然他们先到了,我们就...换个地方。”
她指向海图上更东方的位置:“破浪号在返航时,发现了一条向东的海流。古籍有云‘东极之国有扶桑’,或许顺着这条海流,能找到日出之地。”
这个大胆的计划让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长公主,”周太傅颤声道,“再往东就是无尽汪洋,自古无人能返啊!”
“正因为无人能返,才更要去。”阿娇目光坚定,“太史令曾言,海外别有天地。若能找到新地,可为我大汉开万世基业。”
在阿娇的坚持下,第二支船队开始组建。这次的目标很明确:向东航行,寻找传说中的扶桑。
然而就在船队筹备期间,阿娇在做一件更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她要在长安建造一座观星台。
“观星台?”刘荣不解,“姑姐要观星做什么?”
阿娇指向夜空:“陛下可记得,去年彗星袭月,太史令预言边关有战事,后来果然应验?观星可知天文,天文关乎农时,更关乎国运。”
她凭借前世记忆中对星象的观察和理解,结合太史令的学识,开始系统地记录星象变化。当她说出“五星连珠主大吉”时,连最博学的张沐都赞叹不已。
“长公主对星象的见解,竟比太史令还要精深。”张沐由衷佩服。
阿娇微笑:“不过是多读了些宫中所藏典籍,又与太史令请教得多罢了。”
观星台的建造遭到方士们的强烈反对。他们声称观星是窥探天机,会招致天罚。
果然,观星台建到一半时,长安突发地动!虽然震级不大,但足以让百姓恐慌。
“看!这就是天罚!”方士们在街上煽动民众。
阿娇亲自走上街头,站在高处对民众道:“地动乃天地常理,如同月有阴晴圆缺。 昔年孝文皇帝时亦有地动,朝廷赈济及时,百姓得以安居。今日本宫在此立誓,必使受灾百姓各得其所!”
她立即组织太医救治伤者,开放官仓赈济灾民。同时,她下令记录地动的详细情况,要求太史令研究其规律。
百姓们见长公主亲临灾场,疑虑渐消。地动风波过后,观星台顺利建成。
当观星台的第一批观测结果出来时,所有人都被震撼了。通过系统观测,太史令修正了历法中多处谬误,更准确地预测了节气变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