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医院的樱花飘落第十个春天时,樱禾的樱花护照已经贴满了半本。十五岁的少女穿着湘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学的校服,指尖拂过护照上的每一枚徽章——有美国儿童护理中心的“温暖小使者”章,有德国罕见病诊所的“跨文化护理”章,还有日本樱花医院的“儿童互助”章。最显眼的是扉页那枚,是八岁那年戴维叔叔贴的第一枚,边缘虽已磨得有些毛糙,却依旧亮得耀眼。
“小禾,准备好了吗?戴维教授的视频会议还有十分钟开始。”湘琴敲了敲女儿的房门,手里拿着刚打印好的“跨国儿童护理案例集”——这是樱禾利用寒假整理的,里面收录了她跟着父母走访六个国家的护理笔记,还画了几十幅“护理场景漫画”,比如在纽约帮华裔小患者用中文唱《茉莉花》缓解紧张,在柏林教护士用樱花贴纸和自闭症孩子沟通。
樱禾把护照放进书包,转身拿起桌上的薄荷糖盒——这是直树去年送她的成人礼,盒子上刻着“以温暖为刃,以专业为甲”。“妈,我整理好柏林诊所的最新数据了,他们用‘记忆锚点护理法’三个月,小患者的治疗配合度又提升了12%,比我们上次记录的还高。”
母女俩走到客厅时,直树正对着电脑调试设备。他刚结束一台跨国远程手术,白大褂领口还别着国际罕见病护理联盟的徽章,看到樱禾,便把一份文件推过去:“这是戴维教授发来的‘全球儿童罕见病护理地图’初稿,他想让你负责亚洲区的案例补充,尤其是你去年在印度支教时遇到的糖原累积症患儿案例,很多国家的护士都想参考。”
樱禾接过文件,指尖在“印度”那栏轻轻划过。去年夏天,她跟着父母在印度乡村诊所待了一个月,用晓宇哥哥教她的简笔画,帮语言不通的小患者理解治疗流程。有个叫阿米尔的男孩,因为害怕打针躲在床底,她蹲在地上画了两个牵手的小人,一个举着樱花贴纸,一个举着注射器,用肢体语言告诉男孩“勇敢就有奖励”,最后男孩不仅主动出来,还帮她安抚其他小朋友。
“爸爸,我把阿米尔的案例写成‘视觉化沟通指南’了,还配了简笔画模板,等会儿跟戴维叔叔说,把它放进地图的‘文化适配工具包’里,这样其他护士去欠发达地区也能用。”樱禾的声音里满是笃定,像极了当年第一次在国际研讨会上发言的湘琴。
视频会议接通时,戴维教授的身后站着几个年轻护士。看到樱禾,他笑着招手:“我们的樱花小使者来了!给你介绍下,这是我们诊所刚入职的护士,她们都读过你写的《儿童护理手记》,今天特意来跟你请教‘简笔画沟通法’。”
屏幕里的护士们立刻举起笔记本:“樱禾,你在书中写的‘用患者熟悉的元素做奖励’,我们在照顾非洲裔小患者时用到了,用他们喜欢的大象玩偶当‘勇敢勋章’,效果特别好!”
樱禾打开自己的护理笔记,一页页展示给她们看:“我后来发现,除了奖励物,治疗环境也很重要。比如在印度时,我把诊所的墙面贴满当地孩子喜欢的孔雀图案,他们走进来就不会那么害怕了。这是我整理的‘环境改造清单’,你们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调整……”
湘琴坐在旁边,看着女儿熟练地分享经验,忽然想起萌萌第一次独立负责护理小组的场景。现在的萌萌已经是湘南医院罕见病护理中心的护士长,去年还牵头成立了“国际护理志愿者联盟”,每年组织护士去欠发达地区支教,樱禾就是联盟最年轻的志愿者。
“袁,直树,你们看小禾现在多棒。”戴维教授的声音拉回湘琴的思绪,“我们之前讨论的‘全球罕见病儿童互助计划’,现在可以启动了。让不同国家的小患者通过视频互相鼓励,比如让樱禾带的中国孩子,跟美国的莉莉、德国的托马斯分享康复故事,这样他们就不会觉得自己是孤单的。”
直树点点头,调出一份方案:“我们已经和国内十家儿童罕见病中心对接好了,下个月先启动中日韩三国的试点。樱禾整理的‘跨语言沟通手册’正好能用上,再加上萌萌团队开发的‘文化适配护理包’,应该能让孩子们快速建立信任。”
会议结束后,萌萌的视频打了进来。她的身后是医院的樱花道,穿着白大褂的护士们正带着小患者捡花瓣。“湘琴姐,直树哥,小禾,告诉你们个好消息!我们联盟收到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资助,下半年可以组织‘全球护理夏令营’,让不同国家的小患者来湘南医院,一起在樱花林里做康复训练!”
樱禾立刻凑到镜头前:“萌萌姐!我来负责夏令营的‘儿童互助活动’,教他们用画画交换故事,再一起做樱花标本,让他们把‘温暖’带回家!”
挂了视频,湘琴看着窗外的樱花树,忽然觉得时光像一场温柔的轮回。十年前,她和直树在樱花树下约定要“用温暖照亮更多人”;现在,他们的女儿正带着这份约定,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