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医院的百年樱花树旁,新筑了一座“星醒馆”——馆身由“预警晶石”与“应急合金”拼接而成,左侧墙面嵌着实时更新的“跨星护理危机屏”,红色标注高危危机(如火星流感变异、冥王星护理舱故障),黄色显示潜在风险(如木星护理人员不足、海王星药品储备告急);右侧墙面是“危机应对模拟沙盘”,能三维演示不同方案的救援效率与次生影响。馆内中央设着圆形的“醒思台”,台面上嵌着全息投影装置,可实时调取各星球危机案例的应对数据;四周的座椅按“危机监测方”“应急救援方”“伦理评估方”分区,每个座位前都有一块“方案提交屏”,可同步上传危机应对建议。
百岁的樱禾坐在“伦理评估方”的软榻上,身上盖着晓归的女儿晓醒织的“星醒绒毯”——毯子用火星预警晶石纤维与地球应急棉混纺,上面绣着交织的“危机符号”与“救援图腾”,指尖触碰不同图案,会弹出对应的危机应对案例摘要。她胸前的“星际护理联盟终身荣誉主席”徽章旁,挂着一枚“星醒坠”,坠子是微型的危机预警仪模型,里面封存着1975年湘南医院流感爆发时,湘琴与直树争论“优先救重症还是保轻症”的录音片段,晃动时会传出“危机里,既要救命,也要守心”的对话。
“太奶奶!‘星醒计划’今天爆发了‘跨星危机救援争议’——火星突发新型流感,传染性极强但致死率低,冥王星同时发生护理舱爆炸,3名患者危在旦夕却无传染性。地球应急医疗队只有一组,老护理人坚持‘优先救冥王星重症,符合生命至上’,年轻护理人却主张‘驰援火星,避免流感扩散成更大危机’,双方吵到要暂停应急调度!”全息投影里,九十岁的小远穿着银灰色深空制服,身后是泛着红光的火星护理站背景,手里举着“危机数据晶片”,屏幕上正播放着争执场景:老护理人拍着醒思台复刻件说“3条人命比潜在风险更紧迫”,年轻护理人却敲着沙盘说“火星流感扩散可能危及上万人,现在不拦,以后救不过来”,“我们把您当年在肯尼亚应对疟疾爆发的案例、太爷爷处理医院火灾的应急笔记,都放进了‘星醒调解库’。现在二十个星球的代表都在星醒馆连线,就等您定方向——危机应对该‘优先救急’,还是‘防控长远’?”
樱禾凑近投影,浑浊的眼睛追着画面里激烈争论的身影,手指不自觉摩挲着星醒坠里的录音。一百一十年前,小远还是个在她怀里、看她在肯尼亚疟疾爆发时调配药品的婴儿;如今,他成了“宇宙护理危机共生工程”的发起者——不仅搭建了跨星危机预警平台,还研发出“危机共生测算系统”,能根据危机紧急度、影响范围、资源储备,生成多套救援方案,像当年樱禾分阶段应对疟疾、小远在星归阁平衡文明根脉一样,这份对“危机不只是灾难,更是共生考验”的探索,从未被宇宙的距离阻隔。
“告诉他们,别争‘救急’还是‘防控’,先算‘两组危机的救援窗口与次生影响’。”樱禾的声音带着穿透争执的冷静,指了指身边的榆木盒,“里面是你太奶奶记录的‘流感应急日志’、我在肯尼亚写的‘疟疾分阶段应对笔记’、太爷爷的‘火灾救援优先级方案’,让他们调出来——危机里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哪个选择的伤害更小、收益更大’。”
关闭投影,护理机器人“醒忆”推着载满物件的小车过来,车上放着晓醒刚整理的《星醒集:宇宙护理危机共生争议录》。画册封面是湘南医院的樱花树与火星应急帐篷的合影,飘落的樱花与应急灯的红光在画面中交织,中间夹着一枚危机预警仪图案。翻开第一页,就是1975年湘琴的“流感应急记录”:“医院流感爆发, beds 不够,一边是高烧的老人,一边是咳嗽的孩子。有人说‘救老人,他们更脆弱’,有人说‘救孩子,未来更重要’。最后我们把会议室改成临时病房,老人孩子分区域护理,还让康复患者当志愿者——危机里,不是‘选谁’,是‘怎么创造更多选择’。”旁边配着湘琴给老人和孩子分药的老照片,志愿者们正帮着测体温,眼里满是坚定。
再往后翻,是2025年樱禾的肯尼亚“疟疾应对笔记”:“部落疟疾爆发,药品只够一半人用。我没按‘先救重症’的常规来,而是先给健康人喝预防草药,再给轻症患者用少量药,重症患者集中用药——最后重症死亡率降了,还没让疟疾扩散。有人说‘这不合规矩’,可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危机里,灵活比死守规则更重要。”还有2155年小远的“火星火灾救援日志”:“火星护理站起火,一边是病历资料,一边是患者。老护理人要救资料,说‘丢了资料以后没法治疗’,我却坚持先救患者,再用星脉网络恢复云端资料——危机里,人永远比物件重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