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基石奠定·系统的训练
阁楼的木窗被晨露打湿,映着泛白的天光。李浩把最后一张便签纸贴在墙上,指尖抚过纸上密密麻麻的字迹——那是系统昨夜刚解锁的「昆布高汤提取工艺」,墨迹还带着打印机特有的油墨香。墙面上早已贴满了这样的便签,从「刀工角度误差允许范围」到「不同油温对应的食材反应」,层层叠叠,像一片生长在墙壁上的知识丛林。
床底下的纸箱里,堆着几本封面磨卷了的笔记本。那是创真淘汰下来的「失败记录」,上面画满了歪歪扭扭的酱汁配方和被红笔打叉的创意草图。李浩昨晚翻看时,还在某页角落发现一行小字:「用味增腌炸炸鸡要加半勺清酒,不然会太咸——记于第三次失败后」,字迹透着少年人的执拗,让他忍不住笑出了声。
“李浩,该走了。”楼下传来诚一郎的声音,带着清晨特有的沙哑。
李浩抓起外套跑下楼时,诚一郎已经推着自行车站在门口,车后座绑着两个空竹篮。“今天去中央批发市场,教你认认好东西。”诚一郎拍了拍竹篮,竹篾碰撞发出清脆的响。
清晨的批发市场像个苏醒的巨兽,鱼腥气、蔬菜的清甜味、干货的醇厚香气混杂在一起,在微凉的空气里翻涌。卡车引擎的轰鸣、商贩的吆喝声、金属秤称砣的碰撞声交织成一片嘈杂的乐章。诚一郎熟门熟路地穿过人群,停在一家昆布摊位前。
“看看这个。”诚一郎拿起一块暗褐色的昆布,边缘泛着银白色的霜花,“好的昆布要像这样,表面有自然的白霜,闻起来有海水的清鲜,没有霉味。用它熬汤,不用加多余的调料就够鲜。”
李浩凑近闻了闻,系统面板突然弹出:【检测到特级昆布(北海道产),氨基酸含量12.3%,最佳熬制时间40分钟,水温控制在92℃】。他默默记下数据,看着诚一郎用手指轻叩昆布表面,听着那紧实的闷响。
“再摸摸这个。”诚一郎又递过一块海虾,虾壳泛着青灰色的光泽,虾须还微微颤动。“做天妇罗的虾,要看虾身的弧度,这样弯着的才新鲜,下锅后会挺得笔直。你看这虾线,清亮的才好,发黑的就不新鲜了。”
李浩指尖触到虾壳,冰凉的触感带着细微的弹性。系统同步显示:【海捕白虾,鲜活度95%,适合天妇罗炸制,建议去壳后静置5分钟排酸】。他忽然明白,诚一郎口中的“经验”,其实是无数次观察积累出的精准数据,而系统不过是把这些数据可视化了而已。
回到餐馆时,天才刚亮透。创真已经系着围裙在厨房忙活,案板上摆着一排小碟子,里面盛着不同牌子的味噌。“早啊,李浩。”少年头也不抬,把一勺味噌舀进鸡肉泥里,“试试我的新想法,用味噌腌炸鸡,再加点头天剩下的梅子酒。”
李浩靠在门框上看着。创真的手法算不上规整,捏拌鸡肉时溅出不少肉糜,但他的眼神专注得发亮,像在雕琢什么宝贝。炸好的鸡块捞出来时,金黄的外壳上还挂着细小的气泡,咬下去的瞬间,味噌的咸鲜混着梅子酒的微酸在嘴里炸开,意外地清爽。
“怎么样?”创真举着半块炸鸡凑过来,眼里闪着期待的光。
“好吃。”李浩真心实意地说,“味噌的厚重被梅子酒中和了,不腻。”
创真得意地扬起下巴:“那是,本大爷的创意可是无敌的!”嘴上说着,却偷偷把李浩的评价记在了新的笔记本上。
白天的餐馆总是忙碌的,李浩在洗碗、切菜、端盘的间隙,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周围的一切。他看着诚一郎如何用一把旧竹刷快速清洗鱿鱼内壁,看着创真如何在炒饭快出锅时撒一把冰粒让饭粒更松散,甚至记得住常客田中部长喜欢在味增汤里多加半勺葱花。这些琐碎的细节,系统面板上不会显示,却是构成“幸平餐馆”味道的重要部分。
而真正的“训练”,要等到打烊后的深夜。
当最后一盏店灯熄灭,诚一郎会从库房里搬出一筐土豆,往案台上一放。“今天的加菜,切二十斤土豆。”诚一郎的声音在空荡的厨房里格外清晰,“要切得像头发丝那么细,长短不许差过一厘米。”
李浩看着那座小山似的土豆,喉咙发紧。第一晚,他握着刀的手不到半小时就开始发抖,切出的土豆丝粗的像筷子,细的像棉线,长短更是参差不齐。诚一郎什么也没说,只是在他旁边坐下来,慢悠悠地擦着刀具,金属摩擦的声音像在无声地催促。
“系统开启【刀工熟练度训练】。”面板上突然出现一道虚拟光标,精准地落在刀刃与土豆接触的位置,“握刀角度偏差15度,发力强度超标30%,建议调整手腕角度至45度。”
李浩跟着光标矫正姿势,指尖被刀刃磨得发红。光标像个严苛的教官,时刻提醒着他的失误:“切片厚度不均,误差0.3厘米”“下刀速度过快,导致丝体断裂”。直到凌晨三点,筐里的土豆才见了底,他瘫坐在地上,手臂酸得抬不起来,指尖已经磨出了水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