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鸡架时,他用的是日式出刃刀。刀刃贴着鸡骨的缝隙游走,精准地避开主血管,把多余的脂肪片下来——那些脂肪被码在滤纸上,透着淡淡的黄,像一片片凝固的阳光。拆解完成的鸡架被分成12块,每块的重量误差不超过3g,按肌肉纹理的走向在盘中摆成扇形。
蔬菜的切法是最费功夫的Brunoise。李浩握着一把薄刃刀,手腕悬在半空,刀刃与砧板保持45度角。先把胡萝卜切成1cm厚的片,再改刀成1cm宽的条,最后切成1mm×1mm×1mm的小丁——每一刀下去,都能听到“嗒”的轻响,像秒针在走动。切好的胡萝卜丁堆在白瓷盘里,像堆细小的橙红色宝石,连粗纤维的走向都与刀刃保持平行,系统提示:“刀工精度误差0.05mm,超越专业级标准。”
下午两点半,烘烤环节开始。李浩把牛骨和鸡架放进红外烤箱,透明的观察窗能看到食材的变化。牛骨表面先慢慢泛黄,接着渗出细密的油珠,随着温度升高,油珠开始变焦,在骨头上留下深褐色的印记。系统的【褐变监测仪】实时跳动:“牛骨表面褐变指数65%…70%…72%,进入风味黄金区间(72%-75%),剩余30秒后取出。”
时间一到,他迅速拉开烤箱门,热浪扑面而来,带着股焦香的肉味。牛骨表面结着层均匀的焦糖色硬壳,用筷子轻轻一敲,“咔嚓”一声裂开,半融化的骨髓像琥珀般缓缓流淌出来,在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鸡架则烤得恰到好处,表皮金黄,用手碰一下,能感觉到内里的肉质还保持着弹性。
基础高汤的熬制用的是一口厚重的铜锅。铜锅内壁擦得锃亮,映出李浩专注的脸。他按着1:3.5的比例往锅里加水,水流沿着锅壁缓缓注入,发出“哗啦啦”的轻响,量杯上的刻度线被阳光照得发亮,最后停在3500ml的位置,不多不少。
“声波检测仪启动,当前液体共振频率42Hz…43Hz…45Hz,达到最佳溶解状态。”系统提示音刚落,李浩就把烤好的牛骨和鸡架倒了进去,再撒上切好的蔬菜丁。火苗舔着锅底,铜锅的颜色慢慢从暗红变成橙红,汤体渐渐升温,泛起细小的气泡。
当温度计显示85℃时,李浩停下了动作。他把之前调好的蛋白雪倒进一个长柄勺里,手腕轻抖,让蛋白雪均匀地铺在汤面。接着,他握着长柄勺,以顺时针方向划圈——每圈的直径严格控制在30cm,圈与圈之间的间距精确到1cm,确保蛋白雪能像张网似的铺开。
蛋白雪在热汤中慢慢凝固,从最初的乳白变成半透明,最后形成一张致密的“浮岛”,把汤里的杂质都吸附在下面。李浩全神贯注地盯着铜锅,系统的【流体动力学模拟】在视野中生成三维网格,红色的小点代表杂质,正缓缓向浮岛聚集。“左侧边缘杂质浓度偏高,建议将浮岛向西北方向移动1.2cm…移动完成,完美吸附。”
这是个需要极致耐心的过程。他把一块电子表放在旁边,每五分钟记录一次汤体温度,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轻得像蚊子哼;每十分钟调整一次燃气灶的火力,旋钮转动的角度精确到15度;甚至当实验室的湿度从45%升到48%时,他还特意打开了通风口,让气流以0.5m/s的速度掠过锅面——系统说,这样能避免汤体表面结皮。
旁边的创真正忙着给汉堡排浇酱汁,黑椒汁在铁板上“滋滋”作响,香气像只手似的往李浩鼻子里钻;斜对面的田所惠已经开始摆盘,她的蔬菜沙拉用可食用的三色堇拼出了远月的校徽,紫色的花瓣上还沾着水珠,漂亮得像件艺术品。李浩却始终没抬头,只是守着那锅看似平静的汤,像个守护着秘密的炼金术士,等待着最关键的时刻。
下午四点五十分,澄清工序终于完成。李浩取来三层800目细纱布,铺在漏斗上——纱布薄得像蝉翼,对着光看,能看到细密的网眼。他把漏斗以30度角倾斜放在白瓷碗上,系统的光标在角度仪上跳动:“此角度可使汤体流速稳定在2ml/秒,确保过滤精度,避免湍流导致的二次浑浊。”
他轻轻掀起那层蛋白浮岛,底下的汤体瞬间露出真面目——清澈得像块凝固的阳光,呈温润的琥珀色。汤体顺着纱布缓缓流入碗中,没有一丝杂质,没有一缕沉淀,连流动的姿态都格外平稳,像条安静的河。阳光透过汤体时,在碗底投下纯净的光斑,能清晰地看到碗底印着的远月校徽纹路,连校徽边缘的细小锯齿都看得一清二楚。
最后,李浩从冷藏柜里取出一支微量注射器,里面装着0.3ml的海盐溶液。他把针尖悬在碗上方1cm处,轻轻推压活塞,溶液滴入汤体,立刻化作细小的涟漪散开。系统的【味觉模拟】显示:“当前钠离子浓度0.8%,鲜味物质(谷氨酸钠)激活率99.6%,达到‘鲜而不咸’的黄金平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