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幻梦菇的试炼与团队分歧(续)
“幻梦月光烩饭”端上桌时那抹惊艳的蓝光,以及入口后席卷感官的奇妙体验,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团队心中漾开层层涟漪。但这份惊艳并未让任何人停下脚步——尤其是对薙切绘里奈而言,料理的“魔力”若不能被数据证实、被流程掌控,便永远存在失控的风险,而联队食戟的赛场,从容不得半分侥幸。
当天下午,薙切绘里奈便动用家族在远月茶寮料理学院的资源,联系上了位于学院实验楼顶层的感官评测实验室。这座实验室配备着全日本最顶尖的料理分析设备,从味觉分子检测仪到嗅觉受体模拟系统,能将一道料理拆解成数百项可量化的指标。当团队推着盛放“幻梦月光烩饭”的保温餐车走进实验室时,穿着白大褂的研究员早已做好准备,透明的玻璃操作舱内,三根纤细的传感器探针正静静待命。
“先分析芳香物质构成。”薙切绘里奈站在操作屏前,指尖划过冰冷的玻璃界面,“重点检测‘幻梦菇’与‘月光稻米’结合后产生的新成分。”研究员按下启动键,探针缓缓探入烩饭中,屏幕上瞬间跳出一串复杂的化学分子式。不到十分钟,初步报告便已生成:“检测到两种新型芳香烃化合物,编号分别为HM-01与HM-02。其中HM-01的挥发性极强,能在接触空气后0.3秒内刺激鼻腔内的嗅觉受体,激活大脑内的愉悦中枢;HM-02则更稳定,可在口腔内停留超过五分钟,持续强化味觉体验。”
紧接着是味觉分析环节。另一台设备将烩饭中的酱汁与米饭分离,逐一检测其中的苦味、甜味、鲜味物质浓度。“芝士酱汁中的乳脂分子完美包裹了‘幻梦菇’残留的微量苦味成分——那是一种名为‘菌萜’的物质。”研究员指着屏幕上的分子结构图解释,“乳脂形成的保护膜能延缓苦味在口腔中的释放速度,让它与米饭的清甜、芝士的咸香形成阶梯式味觉冲击,而非直接的苦涩感。”
最关键的“感官愉悦度”测试则由十名经过专业训练的感官评测员完成。他们在隔绝外界干扰的房间内,蒙眼品尝烩饭,并通过专用设备实时记录心率、瞳孔变化与脑电波活动。当最后一名评测员放下勺子时,屏幕上的曲线终于定格——平均愉悦度92分,远超普通高级料理75分的平均水平,甚至接近远月历届“特别菜单”的评分。
薙切绘里奈拿起打印出的报告,指尖在“92分”的数字上轻轻划过,紧绷了一上午的嘴角终于有了一丝极浅的弧度。但这份放松只持续了三秒,她便皱起眉头:“92分不代表万无一失。赛场的通风系统会加速芳香物质的挥发,餐盘温度若低于60℃,乳脂的包裹效果会下降15%,甚至评委当天的味觉敏感度差异,都可能让分数波动5分以上。”她抬眼看向三人,语气恢复了往日的严谨,“我们需要在完全复刻赛场的环境里,把这道料理磨到‘零误差’。”
为了实现“零误差”,团队向学院申请了位于实训楼地下一层的“模拟比赛厨房”。这里并非普通的训练场地——灶台的火力调节精度与正式赛场的商用灶台完全一致,最小可控制到100瓦的增量;通风系统能模拟不同赛场的气流速度,从每秒0.5米到2米可调;甚至料理台的高度、灯光的色温与亮度,都能通过控制台精准复刻日本各大料理赛事的标准。
从那天起,远月的校园里多了一道固定的风景:每天清晨六点,当第一缕阳光刚爬上实验楼的窗台,田所惠、刘晓燕、一色慧与薙切绘里奈便会准时出现在模拟厨房门口,手里提着装满食材与工具的保温箱。
田所惠负责的是“月光稻米”的预处理与焖煮,这是整个料理的基础。最初的两天,她严格按照传统方法,将稻米浸泡在常温水中4小时,再用高汤焖煮20分钟,但煮出的米饭要么过于软烂,无法与“幻梦菇”粉末形成口感对比,要么颗粒感过强,难以吸收酱汁的风味。
“是不是浸泡温度的问题?”第三天清晨,田所惠看着碗中松散的米饭,忍不住小声嘀咕。她想起老家处理新米时,母亲会用温水浸泡,让米粒更快吸收水分。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从实验室借来恒温水箱,将浸泡水温分别设定为20℃、25℃、30℃,各准备了一份稻米。
两小时后,当三份米饭同时焖煮完成,差异立刻显现:20℃浸泡的米饭仍有硬芯,30℃浸泡的则已有些发黏,唯有25℃浸泡的米饭,颗粒分明却又饱含水分,用筷子挑起时能看到轻微的黏性,放入口中咀嚼,既能感受到米粒的弹牙,又能在咬碎的瞬间尝到高汤的鲜味。“找到了!”田所惠兴奋地举起碗,向其他三人展示,“25℃浸泡3小时,再用中火焖煮18分钟,这样的米饭刚好能和‘幻梦菇’粉末融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