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集市仓促回家的路上,沈星澜的心跳一直没能完全平复。顾青舟那双仿佛能洞悉一切的眼睛,和集市入口处那个模糊的、举着手机的黑色身影,在她脑海里交替浮现,像两片阴云,笼罩在她刚刚看到一丝微光的田园生活上空。
她几乎是小跑着回到老屋,反手闩上院门,背靠着冰凉的门板,才敢大口喘息。阳光透过篱笆缝隙,在院子里投下斑驳的光影,一切看起来宁静如常,但她却感觉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紧张。
第一幕:余悸与筹谋
平静下来后,沈星澜强迫自己冷静分析。顾青舟的怀疑,目前看来还停留在“好奇”与“探究”的层面。他是个搞农业科研的,对超出常理的植物生长现象敏感,是职业本能。他今天的购买行为,与其说是解围,更像是一种……取样研究?那句“希望以后还能买到”,是客套,还是想持续观察?
想到这里,沈星澜打了个寒颤。她必须更加小心。外面菜地里的菜,暂时不能再大规模拿出去卖了。至少,在找到合理的、能解释它们为何如此“优秀”的借口之前,不能。
那么,赚钱的路子似乎一下子又被堵死了。
沮丧只持续了片刻。她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了墙角那个破旧的陶罐上——里面是那盆她用剩余灵泉水浇灌过的、奄奄一息的吊兰。
而此刻,那盆吊兰竟然已经完全焕发了生机!原本焦黄干枯的叶片变得翠绿欲滴,甚至抽出了几条嫩绿的新枝,长势喜人,比它最健康的时候还要精神数倍!
灵泉的效果,再一次得到了印证。而且,对观赏植物同样有效!
一个念头如同电光火石般闪过。
蔬菜瓜果目标太大,容易引人注目。那么……花卉呢?或者,一些小型盆栽?
这个想法让她精神一振。花卉市场对品相的追求更高,一盆品相极佳的兰花或者多肉,其利润可能远超一堆蔬菜。而且,盆栽体积小,易于隐藏和交易,不像蔬菜那样需要抛头露面在集市叫卖。
或许,她可以换个思路。
接下来的几天,沈星澜的生活节奏变得更加规律而隐秘。她减少了在院子里逗留的时间,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灵泉空间之中。
她开始有意识地在空间那块黑土地上进行新一轮的试验。她从野外挖了几株常见的、但状态不算太好的多肉植物,又从外公以前侍弄过的、如今已半荒废的花圃里,分株了几棵普通的兰草苗。
她小心翼翼地控制着灵泉水的使用比例,用极度稀释的泉水进行浇灌,并仔细观察记录它们的生长变化。她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显着改善植物品相,又不会让它们变得过于“妖异”,引起不必要的怀疑。
同时,她也开始利用网络了解附近城镇的花卉市场行情,以及一些线上交易的潜在可能。她就像一个谨慎的猎人,在暗中小心翼翼地布置着自己的陷阱。
第二幕:意外的访客
这天下午,沈星澜刚从一个短暂的空间冥想中出来(她发现待在空间里,即使不劳作,也能让她心神宁静),就听到院门外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和稚嫩的呼喊。
“星澜姐姐!星澜姐姐你在家吗?”
是招娣。
沈星澜脸上不自觉地露出一丝微笑,整理了一下衣服,走过去打开院门。
招娣像只快乐的小鸟站在门外,手里捧着一个粗瓷碗,里面装着几块金黄诱人的米糕。“我奶奶新做的,可香了!让我给你送点来!”
“谢谢招娣,也谢谢奶奶。”沈星澜心头一暖,接过碗。这种不带任何目的的善意,是她在这里感受到的最珍贵的温度。
“姐姐,你的菜地长得真好呀!”招娣一点也不认生,蹦蹦跳跳地跑到菜地边,大眼睛里满是惊奇,“比我奶奶家的还好!绿油油的,看着就想吃!”
小孩子天真无邪的夸赞,让沈星澜心里既高兴又有些发虚。她摸了摸招娣的头:“可能是因为姐姐刚回来,地里的劲儿足。”
“嗯!”招娣用力点头,随即又像是想起了什么,压低了一点声音,神秘兮兮地说,“姐姐,我跟你说哦,昨天我看到有个陌生人在村子附近转悠呢,还拿着相机到处拍,鬼鬼祟祟的。”
沈星澜的心猛地一紧!
陌生人?拿着相机?
集市入口那个戴着黑色鸭舌帽的身影瞬间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她蹲下身,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平静:“招娣,你看清那个人长什么样子了吗?大概什么时候看到的?”
招娣歪着脑袋想了想:“就是昨天下午,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我没看清脸,他戴着个黑帽子,挡得严严实实的,个子高高的,瘦瘦的。就在村口那棵大榕树那边晃悠。”
时间、特征都对得上!
一股寒意从沈星澜的脚底升起。不是巧合。那个人,真的是冲着她来的?是娱乐记者?还是……别的什么人?
她强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对招娣笑了笑:“可能是来村里拍照的游客吧。招娣以后看到陌生人,别靠太近,要记得早点回家,知道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