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份权威检测报告,被沈星澜谨慎地收了起来,如同藏起一把未出鞘的利剑。她听从了顾青舟的建议,只将报告的关键结论页提供给了望云酒店的林总监和“慢生活”平台的对接人。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林总监的回复更加热情,甚至主动提出可以考虑增加合作品类;平台方则迅速将“星火农园”列入了即将到来的线下助农活动的核心展示单位,宣传文案里悄然加入了“经权威机构检测,营养成分显着优于常规品种”的字眼,格调瞬间提升。
然而,这柄利剑的光芒,似乎还是透过缝隙,泄露了出去。
这天下午,一辆风尘仆仆的黑色轿车停在了沈星澜家院门外。车上下来两位老人,一位穿着朴素的中山装,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眼神锐利而充满探究欲,年纪约莫七十上下;另一位稍年轻些,戴着眼镜,提着一个小巧的冷藏箱和一个工具箱,一副研究员模样。
中山装老人自我介绍,声音洪亮:“请问,是沈星澜同志吗?我是省农科院的秦卫国。”
省农科院?沈星澜的心猛地一跳,下意识地看向站在菜畦旁的顾青舟。顾青舟似乎也有些意外,但很快恢复平静,对她微微点了点头。
“秦院长,您好,我是沈星澜。”她稳住心神,将两位客人请进院子。这位秦院长的名头,她隐约听过,是省内农业学界泰斗级的人物,专攻作物遗传育种。
秦卫国没有过多寒暄,目光如同精准的扫描仪,立刻就被院子里那些长势超乎寻常的蔬菜吸引了。他快步走到一株番茄前,俯下身,几乎是贴着果实观察,手指轻轻触摸着饱满光滑的果皮,又看了看旁边黄瓜藤上均匀分布的、几乎无畸形的小黄瓜。
“奇迹……简直是奇迹……”他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近乎狂热的光,“我在系统内几十年,没见过长势如此均衡、性状表达如此完美的露地栽培植株!小沈同志,这就是你那个‘实验种子’种出来的?”
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沈星澜深吸一口气,知道此刻任何掩饰都是徒劳。她点头道:“是的,秦院长。不过更准确地说,是经过优化处理的秧苗。”
“优化处理?”秦卫国立刻抓住了关键词,目光炯炯地看向她,“什么样的优化处理?是物理方法?化学诱导?还是……生物技术?”他一连串的专业术语抛出来,语气急切。
沈星澜按照之前准备好的说辞,尽量平静地回答:“具体技术细节涉及合作方的知识产权,我不便透露太多。可以理解为一种综合性的生物激发技术,旨在激活作物自身潜能,增强抗逆性和品质。”
她将目光引向顾青舟:“这位是顾青舟顾技术员,他在这个项目中提供了很多技术支持。”
秦卫国的目光立刻转向顾青舟,带着审视和探究。顾青舟坦然与之对视,微微欠身:“秦院长,久仰。”
“顾技术员?”秦卫国微微皱眉,似乎在记忆中搜索这个名字,但并无结果,“你是哪个单位毕业的?导师是?”
“晚辈才疏学浅,只是对农业有些个人兴趣和研究,并无显赫师承。”顾青舟回答得滴水不漏,语气不卑不亢。
秦卫国眼中闪过一丝疑惑,但并未深究,他的注意力很快又回到了蔬菜本身。“小沈同志,我冒昧前来,是因为看到了你们送检的那份报告。那份数据……太惊人了!这不仅仅是安全的问题,这是作物生理和营养强化的重大突破!我希望能取一些样本回去,进行更深入的分析研究,你看可以吗?”
他的态度诚恳而直接,带着科学家特有的执着。沈星澜无法拒绝,也无法用对付商业对手的那套说辞来应付这位明显只为求知而来的老学者。
她再次看向顾青舟,顾青舟几不可察地点了点头。
“当然可以,秦院长。”沈星澜应允,“不过,还是希望您和您的单位能为我们暂时保密。”
“这个自然!科研伦理,我们懂!”秦卫国立刻保证,脸上露出欣喜的神色。
他带来的助手立刻行动起来,戴上无菌手套,使用专业的工具,小心翼翼地采集了番茄、黄瓜、萝卜的叶片、果实组织样本,还分别从沈星澜家后院和李叔的试验田里取了土壤样本,一一编号,放入冷藏箱。整个过程严谨、规范,与之前那个鬼鬼祟祟的黑影截然不同。
秦卫国本人则像个小学生一样,围着菜地不停打转,不时提出问题:“平时的水肥管理是怎么样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如何?”“有没有观察到任何异常的生长现象?”
沈星澜一一作答,尽量将灵泉的效果归结于“优化技术”带来的综合改善。秦卫国听得极其认真,时而点头,时而陷入沉思。
取样持续了近一个小时。临走时,秦卫国紧紧握住沈星澜的手,力道很大:“小沈同志,谢谢你!你这里,可能藏着一个能改变很多事情的钥匙!等我回去分析出初步结果,我们再详谈!希望能有合作的机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