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支援队的车队沿着河畔公路行驶,车轮碾过湿润的泥土,溅起细碎的水花。前方山谷间隐约可见几座木屋,炊烟从屋顶升起,那便是刚联系上的“溪谷营地”。王斐透过车窗望去,河畔停着十几艘简陋的木筏,几个穿着蓑衣的人正弯腰整理渔网,显然是靠捕鱼为生。
车队刚停下,一个皮肤黝黑、身材结实的汉子就迎了上来,他是“溪谷营地”的首领阿江。看到支援队车上的联盟徽章,阿江紧绷的肩膀放松下来:“终于等到你们了!去年冬天鱼少,粮食也吃完了,好几个老人孩子都饿瘦了,要是再没支援,真不知道怎么撑到春天。”
跟着阿江走进营地,王斐才发现这里的艰难——木屋大多是用树枝和茅草搭建的,四处漏风;营地中央的空地上,几个孩子正围着一个破陶罐,里面是稀得能照见人影的鱼汤;老人们坐在屋檐下,脸色蜡黄,显然是长期营养不良。“我们只会捕鱼,”阿江挠了挠头,语气有些无奈,“想出去找粮食,又怕遇到变异体,只能守着这条河过日子。”
支援队员们立刻行动起来。后勤组的人将小麦、玉米等粮食搬到营地的仓库,还教居民们用便携式磨粉机将小麦磨成面粉;医疗组的人给老人和孩子检查身体,分发维生素片和治疗咳嗽的药品;农艺师则跟着阿江查看河畔的土地,规划开垦农田的区域:“这里的土壤很肥沃,靠近水源,适合种水稻和耐湿的蔬菜,我们带来了稻种,下个月就能播种。”
阿江看着堆成小山的粮食,又看着农艺师手里的稻种,眼眶有些发红:“以前总觉得,守着河就能活下去,现在才知道,光有鱼不行,还得有粮食。谢谢你们,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第二天,“溪谷营地”的居民们就跟着农艺师开垦农田。大家拿着支援队送来的铁锹,将河畔的荒地翻松,再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田垄,准备播种稻种。阿江也挽起裤腿,跳进田里帮忙,脸上满是干劲:“等水稻熟了,我们就能给联盟各营地送大米!以后我们不仅有鱼,还有粮食,再也不用怕饿肚子了!”
与此同时,王斐联系了南部营地的苏梅和“牧云营地”的老秦,制定了“渔粮互换”计划:“溪谷营地”提供新鲜的鱼和鱼干,南部营地提供粮食种子和蔬菜,“牧云营地”提供牛羊肉,三方互相交换物资,实现资源互补。苏梅和老秦都爽快地答应,苏梅还表示会派有经验的农民去“溪谷营地”,指导水稻种植技术;老秦则说会送些牛羊饲料过去,帮助“溪谷营地”在河畔搭建小型牧场,养些鸡鸭。
一周后,“溪谷营地”的第一批鱼干制作完成。阿江组织居民们将新鲜的鱼清洗干净,切成块,放在阳光下晾晒,再装在密封袋里,准备送往各营地。“这些鱼干能保存很久,”阿江拿着一袋鱼干,笑着说,“以后联盟各营地的人,不仅能吃到羊肉、牛肉,还能吃到我们溪谷的鱼干,日子肯定越来越红火!”
支援队离开“溪谷营地”那天,阿江带着全体居民来送行。孩子们手里拿着用芦苇编的小鱼,送给支援队员;老人们则提着装满新鲜鱼的篮子,非要让他们带上。“你们放心,我们一定好好种水稻,好好捕鱼,明年给联盟多做贡献!”阿江站在河畔,大声喊道,声音里满是坚定。
车队返回“方舟”时,王斐收到了各营地的消息:苏梅的南部营地已经开始收割早春蔬菜,准备运往“溪谷”和“牧云”;老秦的“牧云营地”新牧场即将完工,计划下个月引进一批小羊羔;赵强的北部营地正在赶制水稻种植所需的农具,准备送往“溪谷”。
王斐坐在车里,看着窗外渐渐后退的风景,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溪谷营地”的加入,让联盟的力量又壮大了一分,资源也更加丰富。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营地加入联盟,还会有更多的计划实施,还会有更多的困难克服。但他相信,只要联盟的每个人都团结一心,互帮互助,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
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芒洒在联盟的每一片土地上,洒在河畔的农田里,洒在牧场的棚顶上,洒在每个人的脸上。王斐知道,属于联盟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着新的篇章,而这个篇章,一定会越来越精彩,越来越温暖。
“溪谷营地”的河畔,晨雾还没散尽,阿江就带着居民们撑着木筏出了门。渔网撒入水中,溅起的水花在晨光里泛着碎金,不到半个时辰,木筏上就堆满了鲜活的鲫鱼和鲶鱼。“今天的鱼够多,一部分新鲜送到‘方舟’,剩下的晒成鱼干,给南部营地换蔬菜种子!”阿江收起渔网,声音里满是干劲。
此时,“方舟”的物资调度中心里,电子屏正显示着六营的实时供需——“溪谷”的鲜鱼待分配,南部的早春蔬菜已装车,“牧云”的羊奶正运往北部,东部的木材在途,北部的农具即将送达“溪谷”。夜莺指着屏幕上的循环箭头:“首领,‘渔粮互换’计划已经跑通了,现在各营地的物资流动越来越顺畅,再也不会出现‘有的营地鱼吃不完,有的营地没粮吃’的情况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