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形绿盾落成后的首个清晨,“方舟”的广场上飘着淡淡的草木香。王斐站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上,身后的“联盟资源规划图”用红、黄、蓝、绿四色标注着清晰的区块——绿色是农田,黄色是牧场,蓝色是渔场,红色是新建社区,所有区域都被环形绿盾牢牢圈在中央。“绿盾不是用来躲的,是用来守着我们建设家园的。”他举起手里的激光笔,光束落在农田区,“从今天起,我们要让绿盾内侧长满庄稼、住满家人,让每个人都能吃饱饭、穿暖衣,不用再怕风吹雨打。”
六营的行动比计划中更快。南部营地的苏梅带着农艺师,用石灰在空地上画出整齐的田垄,靠近“溪谷”河畔的地块种水稻,地势稍高的种玉米和大豆,还特意留了两亩向阳的土地种蔬菜。“这是改良的‘早丰稻’,生长期比普通稻子短十天,产量能提三成。”苏梅蹲在刚翻松的土地上,抓了一把泥土在掌心揉搓,土粒细腻松软,还带着吸污藤净化后的清新气息,“下周播种,秋天就能收新米,到时候让各营地都尝尝鲜。”队员们还在田垄间挖了浅沟,引入河水形成简易灌溉系统,不用再靠天吃饭。
“溪谷”的阿江则带着队员给渔场“升级”。他们用硬木和防水布搭了一道半米高的拦鱼坝,坝中央装了可调节的闸门,涨潮时关闸存水,退潮时开闸换水,既能保证水质新鲜,又能防止鱼群逃跑。水面上漂浮着十几个木质渔网箱,里面养着刚从上游捞来的小鱼苗。“野生鱼苗存活率不到三成,放网箱里养,存活率能到七成。”阿江指着网箱里游动的小鱼,“等它们长到一斤重,就能分给各营地,以后大家天天都能吃鲜鱼。”坝旁还建了间小木屋,里面砌了烤炉,捕捞的鱼除了鲜食,还能烤成鱼干储存,雨季也不愁没鱼吃。
“牧云”的老秦把牧场扩大了一倍,新围栏用的是东部营地送来的楠木,坚硬耐腐,连野猪都撞不坏。牧场中央建了座圆形羊圈,能容纳三百只羊,圈里装了赵强帮忙做的自动喂食器——把干草和玉米粒混好放进料斗,机器会定时把饲料送到食槽里,省了一半人力。“前几天在旧牧场遗址找到三头种羊,”老秦指着几只体型壮硕的黑山羊,眼睛里满是笑意,“它们一天能产两斤奶,比普通羊多一倍,以后孩子们每天都能喝上热羊奶。”羊圈旁还搭了间挤奶棚,铺着干净的干草,挤好的羊奶装在陶罐里,当天就能送到“方舟”的食堂。
东部营地的老郑带着人在绿盾内侧盖房子。房梁用的是北部营地锻造的钢材,比木头结实,还不怕虫蛀;墙体用的是他们自己烧的青砖,表面抹了石灰,又平整又防潮;屋顶铺着赵强送来的防水油布,再压上石板,就算下暴雨也漏不了。每间房子都有一个小院子,老郑特意让人在院子里留了半分地:“种点青菜、番茄,自己吃着方便,还能跟邻居换着吃。”第一批二十间房子刚盖好,就有居民搬了进去——有“溪谷”的渔民,有“牧云”的牧民,还有“方舟”的医护人员,以前分属不同营地的人,现在成了门对门的邻居。
北部营地的“联盟工坊”是赵强的心血。他把工坊分成了三个区:铁匠区里,熔炉的火焰烧得通红,工匠们正打造锄头、镰刀等新农具,铁砧敲击声“叮叮当当”响个不停;木工区里,锯子、刨子齐上阵,师傅们在做桌椅、衣柜,还能给孩子们做小木马;缝纫区里,三台修复好的旧时代缝纫机转得飞快,女人们把收集来的旧布料翻新,做成棉衣、布鞋,堆在一旁的木箱里,等着分给有需要的人。“以后大家不用再穿打补丁的衣服,”赵强拍了拍一件刚做好的蓝色棉衣,“冬天再冷也不怕了。”
联盟的变化不止这些。王斐在“方舟”旁边盖了所“联盟学校”,教室是用最大的一间新房改的,里面摆着木工区做的桌椅,墙上挂着苏梅画的植物图谱、阿江画的鱼的种类图。学校里有六个老师,分别来自六个营地,教孩子们认字、算数,还教他们认识吸污藤、分辨农作物。苏梅每周举办“农技培训班”,教居民们怎么选种、施肥、防治病虫害;阿江每月开一次“捕鱼课”,教大家怎么看水流、怎么下网;老秦和赵强也常去学校讲课,教孩子们养羊、修工具,把生存的本事一代代传下去。
一个月后,联盟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季。南部营地的水稻长出了沉甸甸的稻穗,金黄一片,风吹过的时候,稻浪翻滚,像一片金色的海;“溪谷”的渔场捕了第一批鱼,最大的有三斤重,阿江带着人在广场上烤鱼,香味飘了半里地;“牧云”的羊奶每天能收五十斤,装在陶罐里,摆得像小山一样;东部营地的房子又盖好了十间,新搬来的居民正在院子里种青菜;北部营地的工坊做出了两百多件农具、一百多件衣服,堆在“方舟”的仓库里,等着分给大家。
王斐决定办一场“丰收节”。那天,广场上摆满了各营地的收获:南部的稻谷、玉米,“溪谷”的鲜鱼、鱼干,“牧云”的羊奶、奶酪,东部的南瓜、红薯,北部的农具、衣服,还有孩子们自己种的小番茄、小黄瓜,五颜六色摆了一地。居民们穿着新做的衣服,带着自家的特产,互相交换、分享——渔民给牧民送鱼,牧民给农民送羊奶,农民给工匠送蔬菜,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孩子们最开心,有的在广场上追蝴蝶,有的围着烤鱼炉等着吃鱼,有的拿着新做的小木马,玩得不亦乐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