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丧兽突袭后的第二天清晨,“方舟”议事厅的长桌上,一张标注着红、蓝、绿三色的“天防升级规划图”铺满了桌面。王斐用红笔圈出西部废墟方向的探测盲区,指尖重重敲在图上,留下一道清晰的印记:“上次空兽能突袭,一是雷达有盲区,二是拦截火力不够,三是地面补防有漏洞。这次我们要把‘临时应急防御’改成‘永久天防体系’,让空兽飞不过来,就算侥幸飞过来,也落不了地,更进不了居民区。”
雷达组网:盲区清零,预警快人一步
北部营地的工坊里,机器轰鸣声从清晨一直持续到午后。赵强带着五名工匠围在工作台前,正小心翼翼地拆解旧雷达的核心模块——这是他们上周从旧时代防空站遗址里翻出来的宝贝,外壳虽已生锈,但内部的线路板还能使用。“原来的雷达只能探测一公里范围,而且容易受地形干扰,西部废墟的洼地就是盲区,”赵强手里拿着一块刚拆下来的增强型探测芯片,芯片上的金属触点还泛着光泽,“我们把这十块增强芯片分别装到四座哨塔的雷达里,再用信号线把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交叉探测网。这样一来,探测半径能扩大到两公里,就算空兽贴着地面飞,也至少有两座雷达能同时捕捉到它,绝无任何盲区。”
为了防止雷达因故障失效,赵强还提出了“双预警”方案——在防线外侧加建六座“光学预警塔”。塔高八米,用坚硬的楠木搭建,顶端装着从旧时代监控设备里拆出来的高倍红外摄像头,镜头能360度旋转,连接着“方舟”指挥室的监控屏,由两名队员24小时轮班值守。“雷达靠电波探测,遇到电磁干扰可能会失灵,但摄像头靠光学成像,不受干扰,”赵强站在刚建好的预警塔下,调试着摄像头角度,屏幕上两公里外的飞鸟羽毛都清晰可见,“而且摄像头还能录像,我们可以回放分析空兽的飞行路线,提前预判它们可能的突袭方向。”
弩炮列阵:高空拦截,火力层层递进
“溪谷”营地的箭塔旁,阿江正带着队员组装重型弩炮。这种弩炮的弓臂用的是百年楠木,外面裹着三层厚度达一厘米的钢板,既能增强弓臂的韧性,又能防止被空兽的利爪抓伤。绞盘上缠着粗如手腕的钢丝绳,转动绞盘时,钢丝绳带动弓臂缓缓拉开,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能储存巨大的弹力。“普通弓箭的有效射程只有一百米,而且威力有限,很难穿透空兽厚实的翅膀,”阿江亲自上阵,双手握住绞盘的把手,用力转动,直到弓臂拉满,随后让队员装上一支裹着钨钢箭头的弩箭,“嘭”的一声,弩箭如离弦之箭射向三百米外的靶场,直接穿透了厚度达五厘米的木板,箭头深深扎进后面的土坡里,只留下半截箭杆在外摇晃,“我们计划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建四座箭塔,每座箭塔装两门这种重型弩炮,形成交叉火力网。空兽只要进入三百米射程,就会被弩炮锁定,变成活靶子。”
苏梅的南部营地则负责给弩箭加装“燃烧弹头”,进一步提升杀伤力。她带着农艺师和工匠,将镁粉和铝热剂按1:1的比例混合均匀,裹在弩箭的箭头外侧,再用防火布仔细包裹好,只露出一点引火的布条。“镁粉燃烧时的温度能达到3000℃,而且燃烧时间长,一旦沾到空兽的翅膀,就能瞬间点燃羽毛和翅膀膜,”苏梅拿起一枚做好的燃烧弹头,在安全区域用打火机点燃引火布条,橙色的火焰瞬间窜起半米高,温度高得让人不敢靠近,“就算弩箭没有直接射穿空兽的翅膀,高温也能让它们的翅膀失去飞行能力,最终失控坠地。”队员们还在每座箭塔旁堆了足够多的备用弩箭,每座塔备足两百支,确保战斗时火力不会中断。
地面补防:落兽难逃,防线固若金汤
东部营地的老郑带着队员,在防线外侧挖掘“拦截壕”。壕沟宽两米、深一米五,沟底铺着一层密密麻麻的带倒刺铁丝网,铁丝网的倒刺锋利无比,轻轻一碰就能划破皮肤。沟壁内侧还装着呈四十五度角倾斜的钢板,钢板表面光滑,没有任何可以攀爬的着力点。“上次空兽突袭时,有三只空兽坠落后还能挣扎着爬向居民区,给我们造成了不小的麻烦,”老郑站在壕沟边缘,用脚轻轻踢了踢沟底的铁丝网,铁丝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现在有了这道拦截壕,空兽一旦坠落,要么会撞在光滑的钢板上,顺着钢板滑进沟里,要么会直接掉进铁丝网中,被倒刺牢牢缠住,根本爬不出来,只能等着我们去收拾。”
在拦截壕的两侧,还种着苏梅特意培育的“警示草”。这种草的叶片平时是鲜亮的绿色,一旦感受到剧烈的震动,比如空兽坠地时产生的震动,叶片就会在短时间内变成醒目的红色,像天然的警报器一样。“就算在晚上视线不好,只要看到警示草的叶片变红,我们就能立刻知道有空兽坠落在附近,”老郑蹲在警示草旁,轻轻碰了碰叶片,叶片上还带着清晨的露珠,“这是双重保险,绝不让任何一只坠落的空兽漏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