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的晨光刚漫过绿盾,社区广场上的“联盟服务市集”已热闹开摊——“Forge”基地的铁匠铺前摆着新打造的农具,手柄处缠着防滑布条;“清泉”的水站推着改装水车,车身上贴着“净化水检测报告”;苏梅的医疗组支起白色帐篷,免费为居民做微生物抗体检测;赵强的技术组则在角落设了“设备义诊点”,队员们正帮老人调试家用辐射检测仪。王斐握着“联盟民生台账”,指尖划过“农具更新率92%”“居民抗体覆盖率88%”“设备完好率95%”的记录,嘴角泛起笑意:“联盟的根基,要扎在每一件民生小事、每一处技术细节、每一道防御缝隙里,才能经得起风雨。”
一、民生细耕:从“有保障”到“有温度”
“联盟便民食堂”的后厨里,厨师老张正根据“营养需求表”准备早餐——给老人的粥里多加了碎肉和蔬菜,软糯易嚼;给孩子的玉米饼里掺了磨碎的豆粉,补充蛋白质;给出任务的队员准备的饭团,裹着两层油纸,方便携带还能保温。“以前做饭只想着‘够吃’,现在要考虑每个人的需求。”老张指着墙上的“特殊需求登记板”,上面记着“李奶奶忌辣”“小远对麸质过敏”等备注,“每天都会更新,保证每个人都能吃得舒心。”
食堂旁的“旧物改造站”更是藏着巧思。退休的裁缝刘阿姨正将废弃的防护甲拆改,做成儿童书包——剪去锋利的边缘,内衬缝上柔软的旧布料,书包带处加了可调节的卡扣;木工师傅则将破损的木栅栏,改造成小板凳和花架,凳面打磨得光滑无刺,花架上还刻着简单的花纹。“这些旧东西扔了可惜,改一改还能用,居民们都喜欢。”刘阿姨举起刚做好的书包,蓝色的防护甲布料上,缝着一朵用碎布拼的小花,“昨天小远看到,非要订一个,说背着像‘小战士’。”
住房细节也在持续优化。联盟组织工匠,给各基地的老旧住房加装“通风窗”——用薄钢板制成,既能挡风沙,又能调节室内空气;给老人住房的门槛处加装“斜坡板”,方便轮椅和拐杖通行;甚至在每户的门口,都装了“夜光门牌”,用储存的太阳能供电,晚上会发出柔和的绿光,方便夜间辨认。“以前晚上找邻居家,总怕认错门,现在有了夜光门牌,一眼就能看到。”住在“磐石”基地的张爷爷,摸着门口的门牌,语气里满是满足。
二、技术细研:从“能用”到“好用”
赵强的工坊里,技术组正改良“轻便型能量护盾”。之前的护盾虽然轻便,但续航时间只有四小时,现在他们在护盾边缘,加装了一块小型太阳能板,续航时间延长到八小时;同时缩小了陨石碎片的镶嵌面积,将护盾重量减轻了三分之一,还在护盾内侧加了柔软的海绵垫,减少长时间佩戴的不适感。“上次小李出任务,护盾没电了,差点遇险。现在有了太阳能板,白天就能充电,再也不用怕续航问题。”赵强拿着改良后的护盾,让队员试戴,“你感受下,海绵垫是不是比之前舒服多了?”
苏梅的实验室里,“微生物疫苗”的研发也在打磨细节。最初的疫苗需要注射两针,且对儿童的副作用稍大,现在苏梅团队调整了疫苗浓度,将注射次数减少到一针,还在疫苗中加入了少量甜味剂,减轻注射时的疼痛感。“上次给孩子们接种,有几个孩子怕疼哭了,现在改良后,很多孩子都说‘像吃糖一样’。”苏梅拿着新疫苗的样本,对着灯光观察,液体清澈透明,没有一丝杂质,“我们还做了上千次实验,确保疫苗对老人、孕妇都安全。”
甚至连“牧羊犬防护甲”都有了升级。老秦和技术组合作,在防护甲的腹部位置,加了一个“便携粮水袋”——袋子用防水布料制成,分为粮、水两个小格,能装足够一天的食物和水;在防护甲的背部,还装了“反光条”,晚上巡逻时,车灯照到会反光,防止被误认成兽尸。“之前‘黑虎’出巡逻任务,中午要回来吃饭,现在有了粮水袋,能在外巡逻更久。”老秦拍了拍“黑虎”的背,防护甲上的反光条在阳光下闪着光,“晚上巡逻,老远就能看到,安全多了。”
三、防御细筑:从“坚固”到“智能”
北部防线的“智能防御系统”已调试完毕。防线外侧,五十台“多维度预警器”呈“Z”字形分布,每台预警器之间间隔一百米,能监测震动、辐射、微生物、温度四种数据,数据实时传输到“联盟防御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防线内侧,十台“全自动高温喷射器”与预警器联网,一旦预警器检测到异常,喷射器会在十秒内自动启动,形成火墙;甚至在防线的钢板上,都镶嵌了微型压力传感器,一旦钢板受到撞击,会立刻反馈撞击位置和力度,方便队员精准应对。“上次模拟兽尸进攻,预警器提前十八分钟发现,喷射器自动启动,不到五分钟就‘击退’了‘兽尸’。”防御队长老张指着指挥中心的屏幕,上面显示着各设备的运行状态,全是绿色的“正常”标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