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允炆与朱棣携手对抗欧盟的过程中,局势愈发错综复杂。朱棣在战场上虽表面与朱允炆配合,可内心的野心却如烈火般燃烧不息。他深知,与欧盟的战争或许是他夺取天下的绝佳契机,若能巧妙谋划,或可在混乱中一举颠覆朱允炆的统治。
此时的朱棣,面临着诸多困境。一方面,欧盟军队实力强劲,在多次交锋中,他的军队损失不小;另一方面,朱允炆对他也时刻保持警惕,使得他难以大展拳脚。然而,朱棣绝非轻易言败之人,他与心腹将领们日夜谋划,最终想出了一个看似可行的计策——假意求和。
这一日,朱棣将几位最为信任的心腹将领召集至营帐之中。营帐内,气氛凝重,烛火摇曳,映照着众人严肃的面庞。朱棣缓缓起身,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如今局势,想必各位心中有数。与欧盟之战艰难,朱允炆又对本王处处提防。长此以往,本王大业难成。”
一位名叫陈亨的将领拱手道:“王爷,依末将之见,如今之计,唯有出奇制胜。只是不知王爷心中有何良策?”
朱棣微微冷笑,眼中闪过一丝狡黠:“本王决定,派使者前往朱允炆营帐求和。”
此言一出,众人皆面露诧异之色。另一位将领张信忍不住问道:“王爷,这求和之意从何而起?朱允炆会相信吗?”
朱棣踱步至营帐中央,双手背后,神色笃定:“朱允炆此人,虽对本王有戒心,但他亦深知,与欧盟之战若持续下去,对他同样不利。本王假意求和,他定会有所动摇。即便他心中存疑,也会想看看本王究竟意欲何为。如此,本王便可趁机筹备,等待合适时机,给予他致命一击。”
众人听闻,纷纷点头称是,对朱棣的计策表示赞同。当下,朱棣便精心挑选了一位能言善辩的使者,名为苏泰,命他即刻前往朱允炆营帐。
且说朱允炆这边,正与一众大臣商议战事。此时,一名侍卫匆匆入帐,禀报道:“陛下,朱棣派使者求见,说是有求和之意。”
朱允炆微微皱眉,与身旁的大臣廖永忠对视一眼。廖永忠乃沙场老将,经验丰富,他率先开口道:“陛下,朱棣狡诈多端,这求和之事恐有诈。”
朱允炆微微点头,沉吟道:“朕亦觉得此事蹊跷。朱棣野心勃勃,怎会轻易求和?”
这时,大臣胡大海也附和道:“陛下,臣以为,朱棣定是另有图谋。不可轻信他言。”
营帐内,大臣们议论纷纷,多数人都认为朱棣求和绝非真心。朱允炆思索片刻后,缓缓说道:“朱棣求和,虽可疑之处甚多,但朕若直接拒绝,恐失先机。不如将计就计,看看他究竟打的什么主意。”
于是,朱允炆命人将朱棣的使者苏泰带入营帐。苏泰进入营帐后,恭敬地行了一礼,说道:“陛下,我家王爷深知与陛下相争,实非明智之举,如今又有欧盟外敌环伺,生灵涂炭。王爷愿与陛下罢兵言和,共同抵御欧盟。”
朱允炆目光冷峻地看着苏泰,问道:“你家王爷求和,可有诚意?有何具体条件?”
苏泰不慌不忙地回道:“陛下,王爷诚意十足。王爷愿将部分占领之地归还陛下,且在对抗欧盟时,听从陛下调遣。”
朱允炆心中冷笑,暗道朱棣果然狡猾,这些条件看似诱人,实则暗藏玄机。但他表面上却不动声色,说道:“既然你家王爷有此诚意,朕可以考虑。只是,此事重大,朕需与众位大臣商议一番。你且先回去,告知你家王爷,静候朕的答复。”
苏泰再次行礼后,退出了营帐。待苏泰离去,朱允炆对众大臣道:“朱棣求和,必有所图。朕虽不知他具体谋划,但我们需做好万全准备。廖永忠,你即刻调派精锐,加强营地防备,不可有丝毫懈怠。”
廖永忠领命道:“陛下放心,末将定不会让朱棣有机可乘。”
朱允炆又看向胡大海,说道:“胡爱卿,你多派些探子,密切关注朱棣军队的一举一动。一旦有任何异常,立刻来报。”
胡大海拱手道:“臣遵旨。”
这边朱允炆紧锣密鼓地安排应对之策,另一边朱棣也在紧张筹备着他的计划。朱棣对使者苏泰归来后的汇报十分满意,他认为朱允炆已然上钩。
朱棣对陈亨等将领说道:“朱允炆既愿考虑求和,必然会有所松懈。我们需抓住这个机会,暗中调兵遣将。陈亨,你率一万精兵,秘密埋伏在朱允炆营地附近的山谷之中,一旦本王下令,立刻出击。”
陈亨领命而去。朱棣又对张信说道:“张信,你负责筹备攻城器械,待时机成熟,我们便一举攻破朱允炆的营地。”
张信亦领命行事。一时间,朱棣这边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一场阴谋正在悄然酝酿。
接下来的几日,朱允炆与朱棣之间书信往来不断,双方就求和之事表面上进行着细致商讨。朱允炆这边,在商议条款时,故意拖延时间,同时不断加强防备。他深知,朱棣绝非善类,稍有不慎,便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