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为了基本安全和卫生,暗地里通了电(只有一个昏暗的灯泡),也有隐蔽的排水和防虫措施,但表面上绝对“原生态”。
一个穿着限量版运动鞋的女孩,一脚踏进松软的土地,差点崴了脚,尖叫一声:“哎呀!我的鞋!”
她男朋友赶紧安慰:“没事没事,回头再买。快,帮我拍张照,我要在这个‘坑’里发个九宫格,配文就叫‘忆苦思甜,追寻父辈足迹’。”
结果晚上睡觉才是真正的考验。土炕硬得硌人,虽然铺了干净的被褥,但那种潮湿阴冷的感觉挥之不去。
偶尔还有不知名的小虫子窸窣路过,引发阵阵低声惊叫。
“这……这怎么睡啊?连个WiFi都没有!”
“快看手机有信号没?我的朋友圈发出去半小时了,才十几个赞?”
“别说了,我好像听到老鼠的声音了……”
“啊啊啊!闭嘴!”
于是,深更半夜,不少地窝子里都亮着微弱的手机屏幕光,映照着一张张失眠又强撑的脸。
有人实在受不了,偷偷跑到停车场,想在车里将就一晚,结果发现好几个“同道中人”,大家相视苦笑,默契地没有点破。
场景三:田园劳作体验区的“行为艺术”
农场开辟了大片的“华夏田园劳作体验区”,比如插秧、割麦子、推石磨、喂猪等。
米国游客,尤其是孩子们,对此充满了新奇感。
他们光着脚丫子在泥地里扑腾,学插秧插得歪歪扭扭,满脸泥点却笑得无比开心。
推石磨推得气喘吁吁,却争相展示自己磨出来的那点可怜巴巴的玉米粉,觉得这是最酷的手工体验。
而那些抱着“征服地窝子”心态来的华夏二代们,在这里则呈现出一种奇特的“行为艺术”风貌。
几个穿着香奈儿套装、拎着爱马仕包的女孩,站在田埂上,看着浑浊的水田犹豫不决。
最终,在“来都来了”和“必须拍出震撼大片”的心理驱动下,她们脱掉高跟鞋,小心翼翼地用脚尖试探了一下泥水,立刻缩回来,表情管理几乎失控。
“宝宝们,看哦,这就是最原始的农耕生活,我们现在就要下去体验啦!”
一个女孩举着云台稳定器,一边直播一边用甜得发腻的声音说着,然后在她朋友的搀扶下,以一种近乎芭蕾的姿态,踮着脚踩进田里,摆出各种“辛勤劳作”的姿势,实际上连一棵秧苗都没能成功插进去。
旁边的米国小孩看着她们,眼神里充满了困惑。
另一个男生,则花高价请了一位农场员工(一个憨厚的德州大叔)专门指导他推石磨。
他推两下就停下来摆拍,调整角度,打光,还要大叔配合做出“亲切交流”的样子。
大叔倒是很配合,咧着嘴笑,用德州俚语夸他“Strong fella!(壮小伙)”。
虽然两人语言不通,但画面居然有种诡异的和谐。
最后,他成功磨出了一小把面粉,如获至宝地装进密封袋,声称要带回去做纪念。
场景四:篝火晚会上的“凡尔赛”与“真香”
晚上,农场组织了篝火晚会,烤着德州着名的烤肉,供应着冰镇啤酒。
米国游客和大多数普通华夏游客很快就融入了气氛,围着篝火跳舞、唱歌,大块吃肉,大口喝酒,欢声笑语不断。
而那几位“地窝子荣誉住户”则聚在一个相对安静的角落,开始了他们的“凡尔赛”式交流。
“唉,昨晚根本没睡好,那地窝子,简直了……比我爸当年在陕北插队还苦吧?”
“可不是嘛,我后半夜差点想开车回达拉斯住酒店了。不过想想这一千美金,不能白花,必须坚持住完!”
“你们那算啥,我昨晚还被蚊子叮了好几个包呢!这体验,绝对独一无二了。”
“对了,王叔叔家那个小子,听说我们也来了,昨天还打电话酸溜溜的,说我们搞特殊化。哼,他那是没资格来!”
正说着,烤肉的香气阵阵飘来。其中一人咽了咽口水:
“别说,这烤肉闻着还挺香……”
终于有人忍不住,起身去拿了一大盘烤肉回来。
几人一开始还保持着矜持,小口品尝,后来实在抵挡不住诱惑,也顾不得形象,大快朵颐起来。
“嗯!真香!”
“这啤酒也不错,够冰!”
酒足饭饱,篝火的温暖和周围欢乐的气氛似乎也融化了他们一些刻意维持的壁垒。
有人开始跟着音乐的节奏轻轻晃动身体,有人甚至被热情的米国大妈拉起来,笨拙地跳起了舞,虽然动作僵硬,但脸上却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
那一刻,他们似乎暂时忘记了“一千美金”的优越感,也忘记了“吃苦受罪”的赌气,只是单纯地享受这片刻的欢愉。
场景五:杨革勇的困惑与叶雨泽的洞察
杨革勇远远看着篝火边那群时而抱怨、时而“真香”的年轻人,挠了挠头,对叶雨泽说:“雨泽,我是真搞不懂这些娃们了。花那么多钱来找罪受,图个啥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