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发令如同一道凛冽的寒风,裹挟着关外的冰雪与血腥气,迅速刮遍了清军控制下的北直隶大地。这风,不仅吹皱了永定河的春水,更吹散了无数人家屋顶上最后一缕温暖的炊烟。诏令一下,原本就因圈地、投充、逃人法等政策而惶惶不可终日的市井乡村,更是被一层浓厚得化不开的恐惧所笼罩,仿佛连空气都凝固成了沉重的铅块,压得人喘不过气。
戚睿涵和董小倩依旧穿着那身略显陈旧的黑白道袍,行走在京城通往郊外的尘土小道上。道袍下摆已然沾染了泥泞,如同他们此刻沉郁的心情。他们刻意避开了商旅往来、兵丁巡逻的主干道,选择穿行于那些更为偏僻、曲折,却也更能窥见真实民情、感受时代脉搏的街巷之间。
沿途所见,触目惊心。许多村庄十室九空,残破的土墙上还残留着战火的焦黑痕迹。偶尔见到几个面黄肌瘦的百姓,也都是行色匆匆,眼神躲闪,如同惊弓之鸟。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压抑,连往日里最是喧闹、充满生机的集市,此刻也显得异样沉闷。摊位稀稀拉拉,只有零星的叫卖声,有气无力,仿佛生怕声音大了,就会招来什么不测之祸。一些店铺甚至关门歇业,门板上贴着官府的告示,内容无外乎是剃发、易服、严惩“逆党”的严苛律令。
“玄英子,你看。”戚睿涵低沉的声音打破了两人间的沉默,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的目光投向不远处的一个街口。
那里,原本是百姓聚集交换物资的小小空地,此刻却俨然成了一处森然的关卡。一面三角形的小旗插在土堆上,白底黑字,赫然写着“奉旨剃发”四个大字,那白色在灰暗的天光下显得格外刺眼,黑色则如无底深渊,透着一股吸人魂魄的邪气。旗帜在无风的空气中颓然垂着,像一条僵死的毒蛇。旁边还有两面矩形长旗,迎风微微展开,分别写着“留发不留头”和“留头不留发”,字迹狰狞,透出铁与血的冷酷。旗杆下,五六名穿着深色号衣、腰佩顺刀的清兵,以及几个挎着木质剃头挑子、面露凶悍之色的“剃头士”,正虎视眈眈地设卡盘查。旁边已经围拢了一些被驱赶来的百姓,大多面带惶恐,眼神麻木或躲闪,如同待宰的羔羊。
一个看似读书人模样的青年,穿着浆洗得发白、甚至打了补丁的澜衫,在一群瑟缩的百姓中显得格外突出。他梗着脖子,脸上带着一种近乎执拗的悲愤,试图与那些兵士理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此乃圣人之训,华夏之礼。尔等焉能……焉能强行剃发,毁我衣冠,悖逆人伦?”
他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尖锐,在死寂的街道上回荡,引来更多窥探的目光,但那目光中多是怜悯与恐惧。
他的话还未说完,一名领头的清兵小头目就不耐烦地挥了挥手,动作粗鲁,像是在驱赶一只聒噪的苍蝇。旁边一名面目凶悍、膀大腰圆的剃头士立刻上前一步,手中明晃晃的剃刀虚劈一下,厉声打断:“啰嗦什么酸文,睁大你的狗眼看清楚!”他指着那两面长旗,“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上头有令,十日之内,一律剃发结辫,抗命者,斩立决!”
那“斩立决”三字,如同冰锥,刺入在场每一个人的心底。
那王秀才脸色瞬间涨得通红,胸膛剧烈起伏,握着拳头的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显然,内心正在进行着天人交战般的激烈挣扎。对死亡的恐惧是本能,但对自幼浸染的华夏衣冠、孔孟之道的执着,似乎在这一刻压过了一切。他猛地一甩袖子,宽大的袍袖划过一个绝望的弧线,悲声长吟:“头可断,发型不可乱!吾乃孔圣人门生,岂能屈从于鞑虏之……”
“咔嚓”一道雪亮的刀光,如同阴霾天空中突然炸裂的闪电,骤然闪过!速度快得超出了所有人的反应。
声音戛然而止。
戚睿涵和董小倩的瞳孔骤然收缩成针尖大小。他们距离事发地点并不算近,约有二三十步,但那利刃斩断颈椎骨的令人牙酸的闷响,以及随后重物倒地的“噗通”声,却仿佛就在他们耳边响起,清晰地、残酷地凿击着他们的耳膜。伴随着的,是周围百姓压抑到极致后爆发的短促惊呼和倒抽冷气的声音。
一颗头颅,带着惊愕、激愤与难以置信的扭曲表情,滚落在地,沾满了尘土。无头的尸身晃了晃,脖颈处的鲜血如同喷泉般激射而出,随即软软地扑倒在地,温热的血液迅速汩汩涌出,浸润、染红了身下干涸的黄土,形成一滩不断扩大、触目惊心的暗红。
现场死一般的寂静。方才还在低声劝解的那位路人,吓得面无人色,嘴唇哆嗦着,连连后退,最终一屁股瘫坐在地上,裤裆处迅速湿了一片。其他等待剃发的百姓更是噤若寒蝉,有几个胆小的妇女已经双眼翻白,直接晕厥过去,被家人死死扶住才没倒下。男人们也大多双腿发抖,牙齿打颤,空气中弥漫开一股尿骚味和浓烈的血腥气混合的怪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