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并未穿着正式的朝服,只是一身藏蓝色的满洲便袍,腰束锦带,脚蹬鹿皮靴。虽只是随意坐着,但那魁梧壮硕的身形,依旧给人一种如山岳般沉浑的压迫感。他国字脸上线条刚硬,颧骨高耸,嘴唇紧抿,一双虎目开阖之间,精光四射,顾盼自雄。那是久经沙场、杀人无算淬炼出的悍勇之气,与如今位极人臣、执掌权柄的威严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无形而强大的气场,足以让意志不坚者未战先怯。
见到戚睿涵二人进来,鳌拜并未起身,只是抬了抬手,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如同在军中发号施令:“玄真子道长,玄英子道长,不必多礼,坐。”言语直接,没有任何寒暄客套。
“贫道玄真子(玄英子),见过鳌大人。”两人依言行了个标准的道家稽首礼,姿态从容,不卑不亢,在下首的梨花木椅上安然落座。
“早就听闻二位道长来自北岳恒山,道法精深,尤擅讲解长生久视之道。”鳌拜挥退了送上茶水的侍女,目光如电,直接落在戚睿涵身上,那目光仿佛能穿透道袍,直视人心,“今日中元,地官赦罪,按说是个清净日子。请二位来,也是想听听这超脱生死轮回的玄理,涤荡涤荡这沙场征伐带来的戾气,图个心安。”
他话说得似乎客气,甚至带上了一点“求道”的意味,但语气中那丝若有若无的试探和居高临下的审视,戚睿涵感受得清清楚楚。这绝非真心慕道,更像是一种对奇技淫巧的好奇,或者,是一种对汉文化中某些神秘元素的笼络与利用。他定了定神,压下心中的杂念,将早已准备好、并与董小倩反复推敲磨合过的说辞,用一种舒缓而富有韵律、带着几分玄虚的语调缓缓道来:
“无量天尊。大人明鉴,生死之事,乃天地之常理,阴阳之循环,非人力所能强逆。然我道家所求,非避死,乃贵生。顺乎四时,调和五行,修心养性,使神完气足,炼气化神,使魂魄强健,外邪不侵,内魔不起,自可延年益寿,乃至窥见长生之门径,超脱凡俗之羁绊……”
他引经据典,从《道德经》的“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讲到《黄庭经》的“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为真”,话语间又夹杂着一些精心准备、似是而非的内丹术语如“坎离交媾”、“铅汞相投”,以及一些实用的养生法门,如导引、吐纳、存思之类。既显得高深莫测,蕴含着古老的道门智慧,又不至于完全让鳌拜这等武夫听不懂,反而能引起其对强身健体、延长寿元的兴趣。
鳌拜起初还带着明显的审视意味,粗重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但听着听着,那敲击的节奏渐渐慢了下来,粗重的眉毛也微微舒展开来。他虽是一介武夫,但在权力顶峰,对生命和健康的珍视,与常人无异。戚睿涵的话语,恰好搔到了他的痒处。董小倩则在一旁偶尔补充几句,声音清越空灵,着重解释一些戚睿涵话语中提到的女修要点,如“静养坤元”、“调和气血”等,两人一唱一和,配合默契,俨然一对真正勘破红尘、道法精深的世外高真。
厅内烛火摇曳,将三人的身影拉长,投在光洁如水镜的金砖地面上,随着烛光微微晃动。外面的喧闹丝竹声、劝酒行令声,似乎被这花厅奇异地隔绝开来,厅内暂时陷入一种与整座府邸格格不入的宁静氛围,只有戚睿涵清朗而富有磁性的讲道声、董小倩偶尔的清音补充,以及烛花偶尔爆开的细微噼啪声。
时间悄然流逝,约莫讲了一炷香的功夫。戚睿涵感觉时机差不多了,铺垫已然足够,需要一些更“直观”的东西来加深鳌拜的印象,巩固其对自己“得道高人”身份的信任。他话锋微转,讲到“存神炼气,照见本真,乃至虚极静笃,可观万物之妙”之处。为了增加话语的可信度和震撼效果,他几乎是下意识地,也是计划中关键的一步——伸手入怀,想取出手机——那被他与董小倩一致谎称为“摄魂鉴”的现代物品。他们之前凭借这里面预存的一些山水、星空等高清照片,成功唬住了马士英、史可法等南明高官,将其解释为“凝聚瞬间,固化光影”的无上道法显化。
然而,当他的指尖触碰到那冰冷光滑的玻璃屏幕时,心中猛地一凛,一股寒意瞬间从脊椎窜上!大意了!此物神异,在南明那些对奇技淫巧尚有好奇的文官面前展示尚可,但在这精明、多疑且对汉人充满戒备的鳌拜面前,如此轻易示人,是否太过冒险?是否会引来不必要的觊觎甚至杀身之祸?
但手已伸出,动作已然做出,若此刻再缩回去,反而更惹怀疑,徒增变数。电光火石间,他心念急转,脸上却依旧保持着那种讲道时的从容与超然,动作并未有丝毫停顿,自然而然地将那黑色方匣般的手机取了出来,小心翼翼地置于身旁的小几上,语气依旧平稳无波:
“……譬如贫道这师门传承之宝——‘摄魂鉴’,内蕴造化,玄妙非常。能于刹那之间,摄取万物之形神光影,留存于方寸之间,反复观照,便暗合此道中‘凝神定念’,‘捕捉先天一炁’之要旨。观此物,可知我道门神通,非虚言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