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杜预将崔家血书藏进漕船压舱石时,诸葛瞻的商队正拉着十车《左传》驶入洛阳——竹简每片夹层里都烙着“汉”字水印,而司马昭的探子刚剖开第三卷,就听见满城孩童在传唱:“邺城崔,洛阳卫,不如长安一片瓦。”
---
公元243年末,长安,丞相府密室。
炭火映照着诸葛亮、庞统、以及刚刚被紧急召来的年轻官员杜预和诸葛瞻的脸庞。窗外是长安城隐约的除夕喧嚣,室内却弥漫着大战前的凝重。
庞统捋着短须,眼中闪烁着与其“凤雏”名号相称的、带着一丝狠辣与奇诡的光芒:“丞相,陛下誓师,北伐在即。然司马懿老贼,虽经我两次重创,然其根基犹在,尤其掌控洛阳中枢,若待我军正面强攻,即便胜之,亦必伤亡惨重,迁延日久。”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统有一策,或可收奇效。司马懿推行所谓‘新政’,手段酷烈,族诛崔、卫等大族,其余世家亦人人自危,敢怒不敢言。此正可为我所用!何不派遣精干之士,秘密潜入魏国,联络那些被司马懿残害过的世家遗留人员,许以重利,晓以利害,鼓动其于内部起事?即便不能一举颠覆司马氏,亦可制造混乱,牵制其兵力,分散其心神,为我大军创造可乘之机!”
诸葛亮羽扇轻摇,沉吟不语。此计虽险,但若成功,收益巨大。他看向杜预和诸葛瞻,目光中带着考究。
杜预,字元凯,年方二十有二,却已显露出超越年龄的沉稳与干练。其祖父杜畿本是汉臣,后不得已仕魏,官至尚书仆射,但心向汉室。曹丕篡汉后,杜畿心灰意冷,恰逢刘备夺取关中,定都长安,杜畿见汉室有复兴之象,便毅然舍弃魏国官职,携全家西归长安。杜预自幼聪慧,博览群书,尤擅律令、算学、工械,在“格物院”中因提出精妙的治水方略而深受诸葛亮和庞统赏识。更重要的是,杜家与被司马懿族诛的崔琰家族乃是世交,杜预本人对魏国上层人物、风土人情乃至官场运作都极为熟悉。
此刻,杜预感受到诸葛亮的目光,深吸一口气,踏前一步,躬身行礼,声音清晰而坚定:“丞相,庞军师!此策甚妙!预,不才,愿请命前往,负责联络魏国境内心向汉室及仇视司马氏之势力!”
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智慧与决然的光芒:“预之家族,在魏国尚有余荫,与崔家等受害世家素有往来,熟知内情。预愿以行商、游学等身份为掩护,潜入洛阳、邺城等地,相机行事!必在大军北伐之前,于魏国腹心之地,点燃动乱之火!”
诸葛亮看着杜预,这个年轻人身上既有其祖父杜畿的忠贞,又有其父杜恕的刚直,更兼具自己所欣赏的务实与机变。他微微颔首,又看向自己的儿子诸葛瞻。
诸葛瞻,字思远,年方十八,面容俊秀,眉宇间既有父亲的儒雅,又带着一丝母亲黄月英般的灵秀与坚韧。他自幼在诸葛亮身边长大,耳濡目染,通晓政务军略,虽未经历战阵,但心思缜密,胆识过人。见父亲目光望来,诸葛瞻也毫不犹豫地出列,朗声道:“父亲,庞军师!瞻虽年幼,亦知国事为重!愿随杜世兄一同前往,助其一臂之力!瞻必小心谨慎,绝不敢堕父亲威名!”
看着眼前这两位朝气蓬勃、又敢于担当的年轻人,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但更多的则是担忧。此去龙潭虎穴,九死一生。
诸葛亮内心:杜预是历史上西晋的灭吴主帅,能力毋庸置疑!让他去搞策反和情报,专业对口!瞻儿年纪是小了点,但让他跟着杜预历练一番,见见世面,也是好事。何况,他们一个熟悉上层,一个心思灵巧,正好互补。只是……此行凶险异常啊。
诸葛亮与庞统交换了一个眼神,均看出对方眼中的认可。
庞统赞许地点点头:“元凯熟知河北,思远机敏善变,一明一暗,一实一虚,正合兵法!丞相,此计可行!”
诸葛亮沉默良久,终于缓缓颔首:“既如此,你二人务必谨慎。一切以保全自身为要。若事不可为,即刻撤回,不可恋战。” 他看向杜预,“元凯,河北之事,由你全权负责。”又看向诸葛瞻,“思远,你之任务,在于惑敌,而非杀敌,切记!”
“谨遵丞相之命!”两人齐声应道,眼中燃烧着兴奋与决然的光芒。
寒冬腊月,黄河冰封。杜预化名“杜彦”,扮作往来于河北与关中之间的皮货商人,带着几名精干可靠的“伙计”(实为季汉“天眼”组织的精锐探子),凭借着伪造的、几乎天衣无缝的过关文书和货真价实的皮货,艰难地穿越了魏军的层层哨卡,抵达了魏国北方重镇——邺城。
邺城,曾是曹操的霸府所在,北方世家大族盘根错节。崔琰、崔林一族在此经营数代,根深蒂固。虽然崔林被族诛,但其势力并未被连根拔起,必然有旁支远亲、门生故吏隐匿于市井或乡野。
杜预没有急于行动。他先是利用商人的身份,在邺城最繁华的市集租下了一个铺面,老老实实地做起了皮货生意。他出手阔绰,待人接物圆滑老练,很快便与市井中的三教九流混熟,也从他们零星的、讳莫如深的谈论中,捕捉着关于崔家的信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