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发出的瞬间,群里接连弹出回复:“儿科已抽调两名护士支援ICU”“检验科加急处理所有急诊标本”“药房准备好急救药品,随时配送”——原本分散在各个科室的力量,像水流一样快速向急诊和ICU汇聚。
手术室里,张恒的手术刀已经划开患者的腹腔,暗红色的血液瞬间涌出,吸引器的“滋滋”声在手术间里格外清晰。“肝右叶破裂口有3cm,脾包膜撕裂严重,准备做肝修补和脾切除。”张恒的声音冷静得像冰,助手快速递上止血钳,他精准地夹住出血点,动作干脆利落。李建峰则在一旁处理下肢骨折,用外固定支架暂时固定住粉碎的股骨,避免手术中出现二次损伤。麻醉医生紧盯着监护仪,不时调整麻醉剂量,患者的血压在输血和药物的作用下,慢慢回升到90/60mmHg。
ICU里,王涛正带着团队给急性心梗患者做冠脉造影,屏幕上显示患者的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他果断决定植入支架:“准备2.5×20mm的支架,注意血压变化。”护士快速递上器械,王涛的手指在导丝上灵活操作,十分钟后,支架成功植入,闭塞的血管重新通畅,患者的心率逐渐恢复正常。隔壁的病房里,陈立正在给脑出血患者做颅内压监测,数值显示28mmHg,远超正常范围,他立刻下令:“静脉滴注甘露醇,每六小时一次,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变化。”
呼吸科的李敏则守在重症肺炎患者的床边,呼吸机的参数已经调整到最佳状态,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慢慢升到92%。她伸手摸了摸患者的额头,对方的睫毛轻轻颤动了一下,虽然还没清醒,但生命体征已经趋于稳定。
中午一点,沈知行站在ICU的走廊里,看着屏幕上五位转诊患者的生命体征曲线逐渐平稳,心里稍微松了口气。这时,周明快步走过来,递给他一瓶水:“血站的血液已经送到,手术那边刚传来消息,肝修补很成功,脾切除也顺利,李建峰正在处理骨折固定,估计还要两个小时才能结束。”
“各科室的人手够吗?有没有出现疲劳作战的情况?”沈知行拧开水瓶,喝了一口,喉咙干得发疼。林薇拿着一份医护人员排班表走过来:“已经安排了轮班,每个科室都抽调了备用人员,确保医护人员有休息时间,不会影响后续诊疗。赵磊那边也加派了后勤人员,药品和器械供应都没问题。”
沈知行点点头,目光透过ICU的玻璃,落在病床上的患者身上——有的还在昏迷,有的已经能微弱地睁开眼睛,医护人员在床边忙碌着,换药、记录、调整仪器,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他想起早上管理层大会上提到的“医疗质量是生命线”,此刻才真正明白,这条生命线不是写在手册上的文字,而是医护人员手里的手术刀、监护仪上的数值、患者逐渐平稳的呼吸。
下午三点,手术室的门终于打开,张恒和李建峰走了出来,脸上满是疲惫,但眼神里带着兴奋:“手术很成功,肝修补后没有再出血,骨折固定也到位,患者已经送到ICU观察了。”沈知行走上前,拍了拍他们的肩膀:“辛苦了,先去休息,后续的患者监护交给ICU团队。”
就在这时,沈知行的手机响了,是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打来的:“沈院长,太感谢你们了,要是你们不接收那五位患者,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等患者稳定后,我们一定派团队过来学习你们的急救流程。”
沈知行笑了笑,语气真诚:“都是为了患者,不用客气。后续有什么需要配合的,随时联系我们。”挂了电话,他抬头看向窗外,秋阳正好,透过玻璃洒在走廊里,温暖而明亮。
林薇走过来,递给他一份刚整理好的抢救总结:“这次共调动了12个科室,68名医护人员,消耗血液2800ml,所有患者的生命体征都已稳定。”沈知行接过总结,翻到最后一页,看到上面写着“患者满意度暂未统计,但家属均表示感谢”,他忍不住笑了——早上大会上提到的“患者满意度是口碑线”,原来在每一次紧急抢救中,都在悄悄实现。
傍晚时分,ICU里的五位转诊患者都已脱离生命危险,那位高危手术患者也清醒了过来,虽然还不能说话,但能用眼神回应医护人员的询问。沈知行站在ICU门口,看着里面忙碌的身影,心里充满了感慨——明泽医院的第一次危机考验,他们不仅扛住了,还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沈院长,该去吃点东西了,你从早上到现在还没吃饭呢。”林薇递过来一份盒饭,语气带着心疼。沈知行接过盒饭,却没有立刻打开,而是拿出手机,在“全院管理群”里发了一条消息:“今天的抢救任务圆满完成,感谢所有医护人员的付出。明天上午九点,在急诊中心召开总结会,分析这次抢救中的经验和不足,为后续的诊疗工作积累经验。”
消息发出后,群里立刻被“收到”和点赞的表情刷屏。沈知行看着屏幕,嘴角扬起一抹微笑——有这样一支团结协作、敢打敢拼的团队,明泽医院一定能在守护生命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喜欢系统激活,我有一座全能三甲请大家收藏:(m.38xs.com)系统激活,我有一座全能三甲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