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曦的操作略显生涩,缝线偶尔出现歪斜。沈知行在一旁提醒:“大血管吻合就像缝补心脏的‘血管外衣’,力气大了会撕裂管壁,力气小了会导致漏血。”他接过模型,镊子在指尖灵活转动,缝线瞬间形成均匀的弧度,“秘诀在于‘腕动指不动’,让力量通过手腕传导到针尖,而不是靠手指发力。”围坐的医生们纷纷凑近,有人掏出手机录制演示过程。
中午十二点,示教室的门被轻轻推开,护士长林岚端着盒饭走进来:“沈院长,大家都没顾上吃饭,我让食堂留了份儿。”沈知行抬手看表,才发现已过了饭点。他接过盒饭,却没立刻打开,而是调出另一段视频:“趁吃饭的时间,我们看一下体外循环的配合细节。”
视频里,体外循环师张磊在沈知行夹闭主动脉的瞬间,精准下调了氧合器血流量。“这里的时间差不能超过1秒。”张磊放下盒饭解释,“主动脉阻断后,全身供血模式切换,必须同步调整流量,否则会导致脑灌注不足。”麻醉科主任赵鹏补充:“我们提前设定了血压预警值,一旦低于90mmHg就自动推注血管活性药物,这是多学科配合的关键。”
饭后的讨论转向术后监护。“患者术后24小时内,我们每15分钟监测一次主动脉压力曲线。”ICU护士长周敏展示着监护记录,“凌晨三点出现过一次轻微波动,立刻调整了利尿剂剂量,半小时后恢复稳定。”沈知行点头:“大血管手术的术后监护,要做到‘盯得住细节,预判得风险’。比如尿量变化,往往比血压波动更早提示循环异常。”
下午两点,培训进入实操环节。示教室中央的模拟手术台上,摆放着与人体血管相似度极高的仿真模型。年轻医生们分组操作,沈知行逐个巡视指导。“你的针距差了0.5毫米,看似微小,临床中可能导致吻合口漏血。”他握住一位住院医生的手腕,辅助完成缝合,“记住,精准不是靠眼睛看,而是靠手感和肌肉记忆。”
就在这时,沈知行的手机震动了一下。他点开看了眼,是院办发来的系统预警:下周接诊量预计突破2万人次,外科系统需提前调配人力。他随手将消息转发给医务处主任,转身继续指导实操——这场关乎生命的技艺传承,容不得片刻分心。
尾声:在传承中备战
下午四点半,专题培训接近尾声。沈知行站在示教室窗前,看着年轻医生们仍在模型前反复练习缝合,嘴角露出一丝欣慰。桌上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着培训总结:“1. 根部吻合采用‘双固定+慢节奏’法;2. 体外循环与麻醉需实现‘秒级同步’;3. 术后监护重点关注‘压力曲线+尿量’双指标。”
“沈院长,这是整理好的培训资料,包含视频片段和操作要点。”陈曦递来U盘,“大家都问什么时候能再组织一次实操演练。”沈知行接过U盘:“下周安排,刚好结合即将到来的接诊高峰。”他看向窗外,医院门口的人流已渐渐密集,系统预告的2万接诊量,既是挑战,也是检验培训成果的试金石。
回到办公室,沈知行将两份手术案例和培训总结整理成文档,命名为《高危手术的精准实践与团队协作》。他想起上午全院学习会上,年轻医生们眼中的求知光芒,又想起系统预警的接诊量——刀锋上的技艺需要传承,而传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每一场与病魔的较量中,都能稳稳握住生命的希望。
窗外的阳光斜照进来,在文档上投下温暖的光斑。沈知行按下保存键,起身走向医务处——他需要和各科室主任协调人力,为即将到来的接诊高峰做好准备。毕竟,比起在讲堂上传授经验,让更多患者在手术台上重获新生,才是外科医生最根本的使命。
需要我补充接诊高峰前各科室的具体备战细节,或是增加年轻医生将培训内容用于临床的实战片段吗?
喜欢系统激活,我有一座全能三甲请大家收藏:(m.38xs.com)系统激活,我有一座全能三甲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