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办法好!”心内科总主任激动地说,“以前晋升要等半年一次的评审会,优秀的年轻医生往往要熬时间。现在由专科副院长直接考核,更了解医生的实际能任,效率也高多了。”消化科专科副院长也附和:“我们科室有位年轻医生,高峰期间独立处理了12例急腹症患者,技术过硬,按这个规矩,下个月就能申报主治医师了。”
沈知行看着众人的反应,继续补充:“考核每月进行一次,和发薪日同步启动,15号前完成考核,20号前公示结果,确保晋升通道‘快而严’。林薇的团队要负责系统的考核模块维护,确保数据准确;各专科副院长要严格把关,不能让‘人情分’影响公平。”
330位专科副院长和总主任纷纷点头,不少人当场在系统终端确认收到考核细则。林薇轻声汇报:“考核模块已上线,各科室可直接登录系统创建考核任务,数据会自动同步至行政部后台。”
考核的细节:标准与实操的精准衔接
九点三十分,大会进入分组讨论环节。会议室按内科、外科、专科分成十个小组,每组由两位专科副院长牵头,讨论考核细则的实操细节。沈知行穿梭在各组之间,倾听大家的意见。
在外科组,周凯正和几位骨科、心胸外科的专科副院长争论“主刀医生”的考核标准。“主刀医生必须独立完成过至少50台三级以上手术。”周凯坚持道,“这是底线,系统可直接调取手术记录,数据不会说谎。”骨科专科副院长则提出:“还要加上‘应急处理能力’考核,比如术中突发大出血的处置,光看数据不够。”
沈知行停下脚步,加入讨论:“可以在技能考核中增加‘模拟应急场景’,由专科副院长设置手术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考察医生的现场反应,这部分成绩计入技能考核,系统标注‘应急评分’。”众人一致认可,周凯立刻在系统中备注:“新增应急场景考核,占技能考核的20%。”
在内科组,讨论聚焦在“患者评价”的权重上。“内科医生更多是长期随访,患者评价很重要,但难免有主观因素。”呼吸科专科副院长说,“能不能让系统自动筛选出随访超过3个月的患者评价,避免短期评价的偏差?”林薇刚好在场,立刻回应:“已在系统中设置筛选条件,患者评价需满足‘随访满3个月、就诊次数≥2次’两个条件,数据更具参考性。”
走到行政组,周明正和几位财务、后勤的负责人讨论考核结果与薪资的衔接。“晋升后的薪资调整,系统能否自动触发?”财务科总主任问。周明点头:“只要考核通过并经沈院长审批,系统会立刻将医生的职级调整为新等级,薪资标准同步更新,下个月发薪时自动生效,无需人工操作。”
沈知行看着各组热火朝天的讨论,心中了然——这套晋升机制之所以能被快速接受,不仅因为它简化了流程,更因为有系统的数据支撑和透明的考核标准,让“公平”看得见、摸得着。
十点半,分组讨论结束,各小组的意见汇总至系统后台。林薇快速整理后,向沈知行汇报:“共收集到12条优化建议,其中8条已同步至考核模块,另外4条涉及系统功能升级,周明的团队会在一周内完成。”
沈知行走上讲台,总结道:“晋升是对医生能力的认可,更是医院发展的动力。330位专科副院长是考核的第一关,你们的严格,就是对患者的负责。”他目光坚定,“我希望通过这套机制,让真正有能力、肯实干的年轻医生快速成长起来,让明泽医院的刀锋永远锋利。”
尾声:薪火后的前行
中午十二点,大会结束。管理者们陆续离开会议室,不少人直接打开系统,查看科室里年轻医生的基础数据,着手准备下月的考核。周凯刚走出行政楼,就收到了科室年轻医生的消息:“周院长,我已在系统上提交了主治医师晋升申请,您有空看看吗?”周凯笑着回复:“下午就启动考核,好好准备病例答辩。”
沈知行回到办公室,林薇递上整理好的会议纪要和考核安排表。“15号前,330个科室的考核都会完成,系统会自动生成汇总报告。”林薇说,“刚才周明传来消息,有80%的员工反馈薪资明细清晰,还有不少人点赞‘薪资预测’功能的预告。”
赵磊也敲门进来,手里拿着后勤保障清单:“针对晋升后医生的手术安排,已协调设备科增加了3台手术器械的维护频次,系统已标注‘重点保障’,确保手术设备不出问题。”
沈知行看着三位助手有条不紊地汇报工作,又想起刚才大会上330位管理者积极讨论的场景,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翻开工作日志,写下:“每月1号的薪,是保障;每月一次的会,是方向;每一次的晋升,是希望。”
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桌面上,系统终端弹出提示:“本月晋升考核模块已激活,共有216名医生提交晋升申请。”沈知行点开提示,看着屏幕上一个个年轻的名字,仿佛看到了医院的未来。
薪火已燃,阶梯已立。明泽医院的每一个月度坐标,都在为“救死扶伤”这四个字,写下最坚实的注脚。
喜欢系统激活,我有一座全能三甲请大家收藏:(m.38xs.com)系统激活,我有一座全能三甲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