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十分,明泽医院内科系统的紧急会诊警报突然响彻指挥中心。心血管内科专科副院长张涛、内分泌科专科副院长李静的工作机同时弹出预警:“急诊接收62岁男性患者,急性心梗合并2型糖尿病,血压89/56mmHg,血糖26.7mmol/L,已出现室性早搏。”
沈知行刚走进指挥中心,屏幕上的患者数据已自动汇总:患者周建国,有15年糖尿病病史,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此次突发胸痛2小时,当地医院溶栓失败后紧急转诊。“糖尿病患者的心梗救治难度是普通患者的2.3倍,血管条件差、凝血功能异常,还可能合并酮症酸中毒。”张涛的声音透过对讲机传来,他已带着心血管内科总主任王峰赶往急诊,“内分泌科必须同步介入,先稳血糖再通血管!”
李静立刻召集内分泌科总主任刘敏及团队,调出患者的远程转诊数据:“患者近半年糖化血红蛋白11.2%,未规律使用胰岛素,系统预测心梗后血糖波动风险等级‘极高危’。”她抓起工作机冲向急诊,“携带胰岛素泵和动态血糖监测仪,必须在介入手术前把血糖压到13.9mmol/L以下!”
急诊抢救:血糖与心脉的双重维稳
七点三十分,急诊抢救室里已形成“双团队”作战格局。心血管内科团队正为患者做冠脉造影术前准备,监护仪上的室性早搏每分钟达8次;内分泌科团队则快速连接动态血糖监测仪,屏幕上的血糖数值“26.5mmol/L”刺眼地跳动着。
“建立双静脉通路,一路输胰岛素,一路补液抗休克!”李静下达指令,护士精准抽取胰岛素,按系统计算的“0.1U/kg·h”速度泵入。刘敏同步监测血气分析:“pH7.28,碳酸氢根18mmol/L,有轻度酮症,加用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
张涛盯着冠脉造影屏幕,血管影像显示左前降支近段完全闭塞,闭塞段周围布满钙化斑块。“糖尿病性血管病变,比预想的更严重。”他对王峰说,“准备桡动脉穿刺,用旋磨导管处理钙化灶,再放药物涂层支架。”王峰立刻回应:“手术器械已通过系统预约,导管室3号手术间10分钟内准备就绪。”
八点零五分,动态血糖监测仪显示数值降至18.2mmol/L,但患者突然出现意识模糊,血压骤降至78/50mmHg。“是心源性休克合并低血糖先兆!”李静立刻调整胰岛素剂量,“减半泵速,推注50%葡萄糖20ml!”刘敏快速计算:“根据系统的血糖-血压联动模型,血糖降至15mmol/L左右时,需同步用多巴胺升压,避免血压波动触发心律失常。”
五分钟后,血糖稳定在14.6mmol/L,血压回升至92/60mmHg,室性早搏减少至每分钟2次。“可以送导管室了!”张涛一声令下,医护人员推着病床冲向电梯,工作机同步将患者的血糖、血压、心律数据传输至导管室系统。李静边走边叮嘱:“术中每15分钟测一次血糖,我在导管室外待命,有异常随时沟通。”
导管室攻坚:钙化血管与血糖波动的双重挑战
八点二十分,导管室的无影灯亮起。张涛戴着铅衣手套,握着穿刺针精准刺入患者桡动脉,造影导丝缓缓送入冠脉。屏幕上,左前降支的钙化斑块如“石头”般堵塞血管,常规球囊根本无法扩张。“启动旋磨术,转速16万转/分钟。”张涛下令,王峰立刻递过旋磨导管,导管在钙化灶上高速旋转,细小的钙化碎屑被血流带走。
此时,内分泌科护士推门而入,手里的血糖监测仪显示“16.8mmol/L”。“比术前略高,可能是手术应激导致的。”李静的声音从对讲机传来,“按系统预案,泵速从0.05U/kg·h上调至0.08U/kg·h,10分钟后复测。”张涛头也不抬:“注意监测血压,刚才调药后血压有波动,系统的‘血糖-血压预警’要盯紧。”
八点五十分,旋磨完成,张涛准备置入支架,患者的血糖突然降至11.2mmol/L,同时心率升至110次/分。“是应激后血糖反跳性下降!”刘敏在导管室外大喊,“立刻暂停胰岛素泵,测指尖血糖确认!”王峰快速核对系统数据:“术前血糖基数高,应激状态解除后易出现低血糖,系统已标注‘高危时间窗’,正好在支架置入的关键节点。”
指检血糖结果为10.8mmol/L,未达低血糖标准,但心率仍偏快。李静判断:“是交感神经兴奋导致的,不用补糖,调慢输液速度,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张涛立刻配合:“暂停支架置入,先稳定生命体征,等心率降至90次/分以下再操作,避免心率过快影响支架贴壁效果。”
九点十五分,心率降至82次/分,血糖稳定在12.3mmol/L。张涛重启操作,药物涂层支架精准定位在闭塞段,球囊扩张后,造影显示血管再通率达95%,血流TIMI分级Ⅲ级。“血管通了!”王峰激动地说,监护仪上的血压回升至110/70mmHg,室性早搏彻底消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