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明泽医院心脏外科的手术中心被两层紧张包裹——3号、4号手术间的无影灯同时亮起,器械车均按“复杂先心病二期矫治”标准陈设,只是一台旁的温箱贴着“朵朵,3岁6个月”,另一台旁的病历夹标注“辰辰,4岁”。沈知行站在中控室的巨幕前,指尖在双屏影像间切换:左侧是云南患儿朵朵的复查彩超,肺动脉瓣环直径已从8mm增至14mm,符合根治条件;右侧是新疆转诊患儿辰辰的影像,“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与朵朵同期完成一期姑息手术,今日同步接受二期根治。
“双台并行,分工不变。”沈知行对着对讲机下令,“周凯(心胸外科专科副院长)主刀朵朵的‘法四根治术’,林峰(专科总主任)统筹辰辰的‘大动脉调转术’,我两边巡场,系统全程同步双台数据,确保无干扰联动。”巨幕上,智能系统自动生成双台手术时间轴,关键节点用红圈标注,体外循环、麻醉、监护的资源调配表清晰罗列,甚至连两台手术的器械传递顺序都做了错峰设计。
术前协同:在“同步”中找“节奏”
七点整,双台术前核查同步启动。3号手术间里,周凯正用标尺比对朵朵的最新影像:“肺动脉发育达标,右室流出道通畅,今天的核心是切除一期补片,置换人工肺动脉瓣,结扎体肺分流血管。”巡回护士举起器械包:“人工瓣膜型号21号,与系统匹配的患儿体重(15kg)完全吻合。”
4号手术间内,林峰已完成辰辰的体外循环预充:“采用‘常温体外循环’,减少心肌缺血时间,系统预测转流时间65分钟,比常规缩短15分钟。”麻醉科主任在双台间切换视频:“朵朵麻醉诱导已完成,血氧饱和度98%;辰辰心率稳定在115次/分,均达手术标准。”
中控室里,沈知行盯着系统的“双台资源冲突预警”模块——当3号手术间申请“高频电刀”时,系统自动锁定4号的闲置设备并推送调度指令,全程耗时不足10秒。“体外循环师注意,朵朵的转机时间预计比辰辰早10分钟,耗材库已按顺序备料。”他通过系统下达指令,屏幕上的资源状态栏同步更新为“全匹配”。
七点四十分,双台患者均已麻醉就绪。朵朵的母亲隔着玻璃挥手,手机里存着半年前沈知行写下的“康复承诺”;辰辰的父亲则握着林峰递来的手术流程单,上面每一步都标注着“成功率>95%”。沈知行按下启动键:“3号、4号手术间,同时开始!”
双台攻坚:在“平行战场”上的精准操作
上午八点,3号手术间内,周凯的手术刀精准划开朵朵原手术切口。“小心分离粘连,一期补片与右室壁贴合紧密。”沈知行走进手术间,目光落在术野中,“用锐性分离法,避免损伤新生血管。”周凯点头,镊子轻挑补片边缘,电凝止血器同步跟进,创面几乎无渗血。
此时4号手术间里,林峰已完成辰辰的胸骨劈开。“主动脉、肺动脉位置完全颠倒,室缺直径12mm。”他对着镜头讲解,工作机同步将影像传至中控室,“第一步游离大动脉,第二步闭合室缺,第三步调转血管位置,动作要快,心肌保护是关键。”
八点三十分,3号手术间启动体外循环。“转机压力60mmHg,流量2.6L/(min·m2)。”体外循环师汇报,周凯已切除旧补片,露出发育良好的右室流出道,“植入人工瓣膜,用5-0 prolene线连续缝合,针距1.5mm。”沈知行在旁提醒:“瓣膜位置要稍偏前,为肺动脉扩张留空间。”
4号手术间内,林峰正用自体心包补片闭合室缺。“补片要比缺损大2mm,避免术后残余分流。”他快速缝合,每一针都穿过室缺边缘的纤维环,“系统显示室缺闭合率100%,可以开始大动脉调转。”麻醉师同步汇报:“辰辰心肌温度34℃,符合转流标准。”
九点十五分,3号手术间迎来关键节点——结扎体肺分流血管。“先阻断分流,观察肺动脉压力变化。”周凯下令,监护仪显示肺动脉压从35mmHg降至28mmHg,“压力稳定,结扎!”沈知行松了口气:“这说明肺动脉已能独立供血,一期手术的‘养伤’目标达成。”
4号手术间内,大动脉调转正在进行。林峰将主动脉、肺动脉根部切断,互换位置后重新吻合。“主动脉吻合口要对准左心室流出道,偏差不能超过1mm。”他手腕稳如磐石,缝线在血管间形成均匀弧度,“系统匹配的‘大动脉调转吻合模板’太关键,避免了解剖结构混淆。”
十点整,中控室的系统突然弹出预警:3号手术间的人工瓣膜缝合处出现微量渗血。“立刻用注水试验检查。”沈知行通过对讲机指令,周凯迅速注入生理盐水,发现一处针脚间距略宽。“补缝两针,收紧缝线。”他精准操作,渗血瞬间停止。4号手术间则传来好消息:大动脉吻合完成,血流方向恢复正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