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明泽医院心脏外科的手术中心已弥漫开特殊的紧张气息。3号手术间的无影灯提前两小时亮起,手术台旁的器械车按“先心病矫治专用”清单整齐排列,体外循环机完成预充,屏幕上跳动着稳定的压力曲线。沈知行站在阅片灯前,指尖落在一张复杂的心脏影像上——这是来自云南的3岁患儿朵朵的心脏彩超,显示“法洛四联症合并肺动脉闭锁、房间隔缺损”,属于最高难度的先天性心脏病(CHD),全国年度手术量不足百例。
“患儿体重仅12公斤,肺动脉发育极差,侧支循环丰富,手术容错率为零。”心胸外科专科副院长周凯的声音打破寂静,他身后的专科总主任林峰正用标尺在影像上测量数据,“初步方案是‘姑息性右室流出道重建+体肺分流术’,但需要先评估肺动脉发育潜力。”
沈知行点头,指尖划过影像上纤细如发丝的肺动脉分支:“这台手术需要‘三手联弹’——周凯负责手术核心操作,林峰统筹体外循环与术后监护,我全程把控决策。”他调出智能系统中的相似病例库,“系统匹配了近三年5例同类手术,均采用‘分期矫治’方案,术后1年肺动脉发育达标率80%,我们要争取做到100%。”
术前研判:在数据里找“手术窗口”
七点整,多学科会诊室里,麻醉科、超声科、心外科、ICU的专家围坐一堂。朵朵的父母抱着孩子坐在角落,母亲的眼眶通红:“当地医院说手术成功率不到30%,我们抱着最后希望来明泽。”
超声科主任率先发言,操作触屏调出动态彩超:“肺动脉瓣环直径仅8mm,不足同龄儿童的1/2,但左心室射血分数62%,心肌功能尚可,这是唯一的‘手术窗口’。”麻醉科主任补充:“患儿存在慢性缺氧,麻醉诱导时需缓慢提升氧浓度,避免肺血管痉挛,系统已生成‘小儿先心病麻醉预案’,标注了12个高危节点。”
周凯起身,在白板上画出手术示意图:“第一步建立体外循环,保护发育不良的心肌;第二步用自体心包补片重建右室流出道;第三步行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为肺动脉‘供血养伤’。”林峰接着说:“体外循环时间必须控制在90分钟以内,我们准备用‘迷你氧合器’,减少血液破坏,系统已匹配最小型号的插管。”
沈知行盯着系统生成的“手术风险评估报告”,红色标识的“肺动脉发育不良”“体外循环时间过长”两个风险项格外醒目。“立刻启动‘肺动脉球囊扩张预处理’。”他果断决策,“让介入科先通过导管扩张肺动脉,为手术创造条件,系统同步协调导管室与手术间的衔接时间。”
七点四十分,导管室里,介入科团队在全麻下为朵朵进行肺动脉球囊扩张。周凯和林峰在旁全程观察,工作机同步传输影像数据:“扩张后瓣环直径增至10mm,肺动脉血流改善30%!”沈知行收到消息,在系统上标注:“上午十点,准时手术。”
术中攻坚:在“针尖大小”的空间里“搭桥”
上午十点,手术间的“Time Out”核查程序启动。“患者朵朵,女,3岁,术式:右室流出道重建+体肺分流术。”巡回护士核对信息,周凯、林峰、沈知行同时俯身查看患者瞳孔,确认无异常后在核查表签字。
十点零五分,麻醉诱导开始。麻醉师缓慢推注丙泊酚,监护仪上的血氧饱和度从82%升至95%,心率稳定在120次/分。周凯走向刷手池,严格按照“3分钟刷手+碘伏消毒”流程准备,林峰则在体外循环机旁再次核对参数:“肝素剂量1.5mg/kg,预充液温度36℃,符合小儿体外循环标准。”
十点二十分,沈知行点头示意开始。周凯接过22号手术刀,在朵朵胸骨正中做3cm的微小切口——小儿胸骨柔软,每一刀的深度都控制在2mm以内,电凝止血器精准点触出血点,创面出血量不足5ml。“撑开胸骨牵开器,注意保护胸腺。”沈知行提醒,工作机的镜头同步放大术野,供观摩的年轻医生学习。
十点三十分,体外循环启动。林峰紧盯屏幕上的各项指标:“动脉压65/40mmHg,中心静脉压8cmH?O,流量2.4L/(min·m2),一切正常。”周凯则用精细镊子分离粘连的右心室与肺动脉,“这里的粘连比预想的严重,要像剥洋葱一样逐层分离,避免撕裂血管。”
十一点整,手术进入核心步骤——右室流出道重建。周凯接过林峰递来的自体心包补片,用6-0 prolene线连续缝合。“针距1mm,边距2mm,不能有一丝偏差。”沈知行的声音透过口罩传来,目光紧盯补片与右室壁的贴合度,“补片要预留10%的扩张空间,为后续肺动脉发育留有余地。”
十一点二十分,体肺分流术开始。周凯将直径4mm的人工血管一端吻合于锁骨下动脉,另一端连接肺动脉,每一针都穿过血管壁全层。“分流口大小要精准,太大导致肺水肿,太小达不到供血效果。”林峰在旁提醒,体外循环机的转速同步微调,“流量降至2.0L/(min·m2),减少分流对全身循环的影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