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明泽医院心脏外科的康复区飘着淡淡的消毒水味,却被一阵清脆的笑声打破。3岁半的朵朵穿着粉色碎花裙,正追着一个彩色气球跑,裙摆扫过地面的声响与她的笑声交织;不远处,4岁的辰辰坐在小桌前,用蜡笔在纸上画着歪歪扭扭的“心脏”,旁边的护士正用手机记录这一幕。这是两个孩子完成二期根治手术后的第三周,也是他们康复期的关键节点。
沈知行站在康复区门口,看着平板上的智能康复系统数据:朵朵的肺动脉压力稳定在25mmHg,6分钟步行距离达200米;辰辰的大动脉血流速度恢复正常,心肌酶指标全部达标。“康复不是手术的尾声,是新生活的序曲。”他对身旁的周凯(心胸外科专科副院长)和林峰(专科总主任)说,“今天重点跟进他们的家庭康复方案落地,还有联盟医院的远程康复指导情况。”
院内康复:在游戏里练“心劲”
八点整,康复师带着朵朵和辰辰开始“趣味训练”。朵朵站在平衡木前,有些胆怯地抓住康复师的手,平衡木旁的智能监测仪同步记录她的心率:“别怕,像小兔子一样跳过去,气球在对面等你哦。”康复师鼓励道。朵朵深吸一口气,小步跨过平衡木,监测仪立刻响起“真棒!心率110次/分,正常!”的提示音,她立刻蹦着去抓气球,脸上满是得意。
辰辰则在进行“心肺功能游戏”——对着一个连接传感器的吹气管吹泡泡,屏幕上的泡泡大小与肺活量直接挂钩。“辰辰再用点力,泡泡就能变大啦!”护士笑着说。辰辰鼓起腮帮子猛吹,屏幕上的泡泡瞬间膨胀,系统同步显示:“肺活量800ml,较术后一周提升20%!”林峰在旁记录:“小儿先心病术后康复的关键是‘兴趣驱动’,系统设计的这些游戏,比单纯的器械训练效果好太多。”
九点半,营养科的医生推着餐车走来,为两个孩子送上定制餐食。“朵朵的餐里加了深海鱼泥,补充Omega-3,帮助心肌修复;辰辰的粥里放了山药碎,健脾养胃。”医生边分餐边解释,“系统根据他们的体重、术后恢复进度,每周更新一次食谱属手机上能实时查看。”
朵朵的妈妈尝了一口鱼泥,眼眶微红:“以前孩子连走路都喘,现在能跑能跳,还能自己吃饭,真不敢想。”辰辰的爸爸则展示着手机里的“康复日记”:“系统每天推送训练任务,完成后能领小红花,辰辰现在每天都主动要训练,就为了攒够小红花换玩具。”
周凯蹲下身,摸了摸朵朵的头:“下周就能出院啦,回家后要记得每天玩‘吹泡泡’游戏,系统会提醒妈妈帮你记录数据。”朵朵用力点头,举起手里的小红花贴纸:“我要攒够10朵,换一个大恐龙!”
出院时刻:带着“智慧行囊”回家
周三上午十点,出院手续办理处挤满了人,却井然有序。朵朵和辰辰穿着新衣服,手里抱着护士送的毛绒玩具,脸上洋溢着笑容。林薇(行政助手)拿着两个定制的“康复包”走来,里面装着智能心率手环、家庭康复手册、应急联系卡,还有一个印着医院Logo的小书包。
“这个手环能实时监测心率、血氧,要是数值异常,会同时给你们和我们的康复师发警报。”林薇为朵朵戴上手环,屏幕立刻亮起,显示心率105次/分,“手机扫码绑定系统,每天的训练计划、用药提醒都会推送过来。”
周凯递给辰辰爸爸一份“家庭康复方案”,上面附着二维码:“这是辰辰的专属方案,包含每日呼吸训练、肢体活动的视频教程,每周三下午我们有远程康复门诊,通过视频就能复查,不用特意跑过来。”
林峰则在系统上为两个孩子开通“绿色通道”:“要是出现感冒、发烧等情况,直接在系统上预约急诊,优先接诊,病历数据自动同步,不用重复检查。”
出院大厅里,护士长组织医护人员为两个孩子举办了小型“欢送会”,大家一起唱着儿歌,朵朵和辰辰跟着拍手,笑声传遍了整个大厅。沈知行看着这一幕,拿出手机拍下照片,发给周明和赵磊:“两个孩子今天出院,康复基金的后续补贴记得按时发放,后勤要跟进家庭康复设备的维护。”
十一点,朵朵和辰辰坐上回家的车,车窗伸出两只挥舞的小手,与医护人员告别。车开走时,朵朵的妈妈发来一条消息:“谢谢明泽的每一位医生护士,是你们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沈知行回复:“我们会在系统里陪着孩子长大。”
远程守护:跨越山海的“康复连线”
出院后的第一周周三下午三点,沈知行准时出现在远程康复门诊的诊室里。屏幕上,朵朵正坐在云南老家的地毯上,跟着康复师的视频做“抬腿游戏”,她的妈妈拿着手机,将智能手环的数据同步到系统:“今天心率最高115次/分,6分钟能走220米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