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明泽医院的轮廓还浸在淡青色的晨雾里,急诊中心外的广场已悄然热闹起来。穿各色外套的人群拖着行李箱、抱着病历本,沿着新划的引导线有序排列,最前排的中年男人举着手机直播:“家人们,我从东北坐了20小时火车来的,明泽医院果然不一般,凌晨就有志愿者引导排队了!”
行政楼指挥中心内,林薇盯着巨幕上跳动的红色预警线,指尖无意识地敲击桌面。“沈院,系统刚更新了预约数据,今日线上线下预约总量已达人,距离2万预警线只剩128个号源。”她调出地域分布图,夏国各省的标记密密麻麻,“东北、西北的患者占比超40%,大多是冲心脏、肾脏移植和远程会诊来的。”
沈知行刚接过值班护士递来的早间简报,周凯推门而入,语气里带着难掩的兴奋:“沈院,云南联盟的事被央视报道后,‘明泽数据真实’‘联盟医疗靠谱’的话题直接冲上热搜,好多患者说就认咱们这儿的诊疗记录。”他指着平板上的截图,某医疗论坛的置顶帖标题格外醒目:“要治病找明泽,数据不掺假,疗效看得见”。
巨幕突然亮起全屏提示:“预计今日接诊量将达历史峰值,现有号源150/科室/日,是否启动‘分级接诊应急预案’?”沈知行指尖轻点“确认”,屏幕瞬间分割成多个模块:330个科室的号源实时剩余量、75栋科室楼的人流密度、10万张床位的占用率清晰可见。“通知各科室,严格执行限号规则,门诊按‘急慢分治’分流,住院部启动‘床位弹性调配系统’。”
门诊大厅:限号规则下的流畅节奏
七点整,门诊大厅的自动门缓缓开启,人群鱼贯而入却毫不混乱。穿蓝色马甲的志愿者站在每台自助机旁,帮老年患者操作挂号:“张阿姨,您挂的内分泌科在3号楼2层,这是导诊单,上面有精准导航。”自助机屏幕上,“150号满额”的提示弹出时,系统自动跳转至“明日预约”界面,还附带“周边联盟医院可即时接诊”的选项。
内科诊区的分诊台前,护士李娜快速扫描患者的就诊码,系统立刻弹出“分级标识”:红色代表急症,优先进入抢救室;黄色为亚急症,30分钟内接诊;绿色是普通门诊,按号序等候。“您的号是128号,前面还有5位,预计20分钟后到您,座位在那边,叫号会有短信提醒。”她话音刚落,患者的手机就收到了包含候诊时长、诊室位置的信息。
心脏内科诊室里,苏锐刚结束第8台远程会诊,抬头就看见门口的电子屏显示“下一位:102号 王建国 冠心病复诊”。患者走进来时,手里拿着打印好的“就诊清单”,上面提前列好了需要咨询的问题。“系统已经同步了您在当地的检查报告,血脂控制得不错,药物可以按原剂量服用。”苏锐一边说,一边在系统里录入诊断结果,整个过程不到8分钟。
“真没想到150个号能这么快!”走出诊室的王建国对着电话那头感慨,“我以为得排大半天,结果从挂号到看完病才40分钟,比我们市医院还方便。”走廊里,保洁员正推着智能清洁车作业,地面干净得能映出头顶的导视屏,屏幕上实时滚动着各科室的候诊人数,最高的科室也不超过30人。
科室楼群:百万平方米里的秩序密码
上午九点,330个科室同步进入接诊高峰,75栋科室楼间的穿梭巴士每5分钟一班,车身电子屏实时显示“下一站:外科楼 剩余座位23个”。刚下巴士的孕妇被志愿者直接引至妇产科专用通道,无需排队就完成了建档:“您的产检信息已录入系统,下次来直接扫腕带就能调取,不用带纸质病历。”
外科楼12层的骨科诊室,医生正通过全息投影查看患者的CT影像。“您的骨折位置比较特殊,但系统已经匹配了最优手术方案,明天就能安排床位。”医生话音刚落,住院部的系统就弹出提示:“骨科床位已预留,房号1208,术前检查单已同步至检验科”。患者愣了愣:“我还没办住院手续呢?”“系统已经提前完成预登记,您现在去住院部直接办入住就行。”
肾脏内科所在的18号楼,透析室的120台机器全部运转,护士长按着平板介绍:“系统根据患者的体重、病情自动分配了透析方案,每台机器的运行参数都有实时监控,刚才3号机压力略高,系统立刻报警调整,一点不耽误治疗。”透析床上的患者笑着补充:“我从四川来的,提前在线上预约了透析位,到这儿直接上机,不用等。”
后勤调度中心内,赵磊盯着屏幕上的“人流热力图”,指尖轻点下达指令:“内科楼3层候诊人数超标,调20把折叠椅过去;外科楼电梯压力大,启动临时步行梯引导标识。”屏幕上,75栋楼的人流密度始终维持在“绿色安全线”内,10万张床位的占用率显示为78%,预留的22%床位正逐步匹配给预约患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