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明泽医院的行政楼前已停满了印着各地医院标识的车辆。穿白大褂的人群陆续走进大厅,其中几位举着相机拍摄导诊屏上的“接诊流程示意图”,嘴里念叨着:“明泽这150限号能跑起来,肯定有独家秘方。”
指挥中心内,林薇盯着屏幕上的“来访预约清单”,眉头微蹙:“沈院,今天有23家医院组团来考察,从省级三甲到县级医院都有,大多点名要‘复制’咱们的接诊系统和床位调度方案。”她指着最下方的备注,“华州医院还说想直接引进咱们的数据中台,连费用都准备好了。”
沈知行刚结束与云南联盟医院的晨会,指尖划过清单上的医院名称:“通知接待组,分三组对接,但要先讲清楚——明泽的模式是‘量身定制’的,能借鉴的是逻辑,不能照搬的是细节。”他拿起一份打印好的《接诊体系核心逻辑》,“把这个发给他们,重点标清楚‘科室规模适配’‘地域患者特征’这两个部分。”
这时,周凯带着华州医院的张院长走进来,对方刚坐下就递过一份方案:“沈院,我们医院跟明泽规模差不多,300多个科室、8万张床,你们的系统直接拿来用肯定没问题,我们派技术团队来学,保证一周内上线。”沈知行笑着摇头,点开屏幕上的“明泽体系适配表”:“张院长您看,明泽10万张床对应的是330个科室和75栋专属楼,你们的8万张床分散在12栋楼里,直接套用会导致调度延迟,反而降低效率。”
门诊大厅:看得见的逻辑,学不来的适配
上午八点,门诊大厅成了最直观的“教学现场”。华州医院的团队围着自助挂号机,仔细记录着操作步骤,张院长忍不住问:“同样是限号150,为什么你们候诊不超过30分钟?我们医院限100号都要排俩小时。”
正在引导患者的护士李娜听见了,笑着解释:“关键在‘预分流’。我们的系统会提前根据患者的挂号科室、病情紧急程度分配候诊时段,比如普通复诊患者约在9点-10点,急症患者直接走绿色通道。”她指着一位刚挂完号的老人,“您看,他挂的是神经内科普通号,系统直接给了9点20分的候诊时间,不用在这等。”
张院长立刻让助手记录,却发现旁边的县级医院考察团正对着导诊屏发愁。“我们医院才50个科室,患者大多是慢性病复诊,这预分流系统会不会太复杂?”县医院的王院长皱着眉说,“而且我们没有智能导诊机器人,全靠人工肯定忙不过来。”
沈知行恰好路过,接过话头:“你们可以简化‘候诊时段分配’,按‘上午复诊、下午初诊’划分就行,不用精确到分钟。”他掏出手机点开一个简化版界面,“这是我们给联盟内县级医院做的适配方案,去掉了全息投影、远程会诊这些高成本模块,保留核心的‘号源管控’功能,人工导诊完全能操作。”
王院长盯着界面恍然大悟:“原来不是非要用高科技,是得贴合自己的规模。”旁边的张院长也若有所思,他注意到明泽的自助机旁有6名志愿者,而自己医院只有2名,“看来光抄系统没用,人员配置和流程衔接才是关键。”
数据中心:可复制的逻辑,需定制的内核
上午十点,信息科成了考察团最关注的区域。老顾刚展示完“床位弹性调配系统”的运行界面,就被十几位技术负责人围住,有人直接问:“这个系统的源代码能开放吗?我们回去改改参数就能用。”
老顾笑着调出后台数据:“大家看这组调度算法,明泽的核心是‘楼内优先调配’,因为75栋楼都是专属科室楼,比如内科楼的空床只给内科患者,减少跨楼移动时间。”他指向华州医院的布局图,“你们的外科和内科在同一栋楼,就得改成‘楼层优先调配’,不然算法会频繁出错。”
华州医院的技术总监皱起眉:“那我们得重新开发算法?这得花好几个月。”“不用完全重做,我们可以开放‘基础算法框架’。”老顾点开一个压缩包,“这里面有‘预登记’‘实时监控’这些核心模块,你们只需要根据自己的楼体布局、科室分布改适配参数,比从零开始快得多。”
角落里,县级医院的技术团队正围着小林请教:“我们没有那么多服务器,数据中台会不会卡?”小林调出“轻量化版本”演示:“这个版本能对接你们现有的HIS系统,去掉了联盟数据同步功能,普通服务器就能带动,一天接诊5000人完全没问题。”他指着屏幕上的运行数据,“已经有12家县级联盟医院在用,反响很好。”
张院长在一旁看得真切,悄悄对助手说:“看来明泽不是藏着掖着,是真的没法直接抄。他们的体系是跟自己的硬件、人员、患者情况长在一起的,我们得回去先摸清楚自己的短板。”
会议室:讲透的经验,留足的空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