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段:常态运行的细节坚守
下午四点,系统更新当日接诊数据:人,剩余号源1100个,全部来自各科室的备用诊室。林薇调出“患者满意度实时调查”,99.3%的满意度中,“备用诊室体验”的好评率达99.7%,高频关键词包括“设备齐全”“医生专业”“无需久等”。
儿科楼的备用诊室里,护士正用系统自带的“儿童安抚模式”哄哭闹的患儿。屏幕上弹出卡通动画,同时播放轻柔的音乐,患儿瞬间停止哭闹。“我们的备用诊室终端跟常规诊室一样,有专门的儿童诊疗模块,连检查床都能调整高度。”护士一边为患儿抽血,一边解释,“系统还会根据孩子的年龄自动调整灯光亮度,避免他们害怕。”
肾脏内科的备用诊室,医生刚结束第145个号源的诊疗,系统突然弹出“紧急会诊请求”——来自常规诊室的一位患者出现电解质紊乱。医生立刻点击“接入”,屏幕上同步显示患者的检查数据:“血钾6.2mmol/L,立刻用葡萄糖酸钙静推,我马上过去。”挂断会诊,他对着门口候诊的患者致歉:“稍等5分钟,有位急症患者需要处理,系统会给大家延长期待提醒。”话音刚落,候诊患者的手机就收到了“预计延迟10分钟”的短信,无人提出异议。
指挥中心内,沈知行看着“各诊室号源消耗进度”,330个科室的备用诊室号源均未突破150上限,其中210个科室已提前关闭当日号源。“通知各科室,下午五点停止放号,让医生有足够时间处理收尾工作,别让他们连轴转太久。”他对着林薇说,“另外,让信息科统计备用诊室的设备损耗数据,明天安排检修,确保后天正常运行。”
夜间收尾:两万常态的体系底气
晚上六点,最后一位患者走出备用诊室,医生们开始整理当日诊疗记录。心脏内科的李主任将最后一份病历录入系统,屏幕上弹出“今日接诊150人,无漏诊、无投诉”的提示,他松了口气,给自己倒了杯热水:“以前总担心备用诊室忙不过来,现在发现只要系统调度跟上,医生配足,150个号很从容。”
后勤团队这时进入各备用诊室,开始进行设备清点与消毒。保洁员用紫外线消毒灯对诊疗台消毒,护士检查听诊器、血压计等设备的状态,确认无误后在系统里勾选“设备完好”。“每间备用诊室都要按这个标准收尾,明天一早要给下一波患者用。”护士长对着团队强调,“系统已经生成了明天的备用诊室开放清单,内科楼要多开2间,别到时候设备跟不上。”
信息科内,老顾带领团队正在做系统维护。屏幕上,“备用诊室数据同步”进度条已达100%,所有诊疗记录均已归档至患者健康档案。“今天330个科室的备用诊室产生了条数据,全部同步成功,没有出现任何卡顿。”老顾对着沈知行汇报,“我们还优化了‘号源预警算法’,明天能提前2小时预判各科室的备用诊室需求,避免临时调人调设备。”
指挥中心的巨幕上,当日接诊量最终定格在人,其中备用诊室承接6800人,占比33.8%。林薇汇总完所有数据:“330个科室共开放1120间备用诊室,每间均未突破150号限,设备故障率0.1%,医生出诊率100%,患者候诊时长平均28分钟,满意度99.4%。”
沈知行走到窗边,看着夜色中的医院。75栋科室楼的灯光陆续熄灭,只有急诊中心和指挥中心还亮着灯,备用诊室的门牌在路灯下若隐若现。他翻开日志本,写下:“当2万人成为日常,备用诊室便不再是‘应急选项’,而是体系韧性的延伸。330个科室的坚守、1120间诊室的微光、10万张床位的底气,共同撑得起每一份信任。”
晚风穿过窗户,吹动了桌上的“备用诊室运行报告”。那些关于“接诊量”“效率”“满意度”的数字,在灯光下跳动成温暖的符号。沈知行知道,明天的2万接诊量依旧会如期而至,但只要备用诊室的灯光还亮着,系统的调度还准着,医生的坚守还在着,这份从容就永远不会缺席。
喜欢系统激活,我有一座全能三甲请大家收藏:(m.38xs.com)系统激活,我有一座全能三甲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