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十分,明泽医院的后勤通道已响起推车轱辘声。食堂的师傅们推着装满食材的餐车往各楼宇配送,路过门诊楼旁的超市时,卷帘门正缓缓升起,店员小陈正将刚到货的口罩、湿巾摆上货架,嘴里念叨着:“昨天术后护理专区的造口袋卖空了,今天补了200个,应该够了。”
指挥中心内,林薇盯着屏幕上的“后勤保障数据”,指尖划过“超市补货清单”和“食堂预订量”:“沈院,系统预判今日接诊量人,连带陪护家属,超市预估客流超3万人次,食堂午间就餐高峰将达1.5万人。后勤已经加派了15名临时导购和20名厨师,备用餐食也备了3000份。”
沈知行刚听完医务处的备用诊室排班汇报,转头看向周凯:“让后勤把‘患者餐饮需求’和‘超市物资消耗’接入主系统,跟诊室接诊量联动——比如心脏内科备用诊室开放多,就多送低盐餐;骨科患者多,术后护具得提前补。”他指着屏幕角落的预警提示,“昨天儿科备用诊室开得多,超市的儿童玩具和辅食卖断货了,今天得避免这种情况。”
上午门诊:超市里的精准补给
八点半,门诊大厅的人流渐密,超市也迎来第一波购物高峰。刚陪父亲看完心脏内科备用诊室的李女士,正对着货架上的血压计发愁,导购小张立刻上前:“阿姨是刚做完心脏手术吧?这款电子血压计能连咱们医院的系统,测完数据直接同步给医生,特别方便。”
李女士接过血压计,扫了下包装上的二维码,手机立刻弹出“适配患者类型:术后恢复期”“使用教程:同步至明泽健康APP”的提示。“真没想到超市还有这么专业的东西!”她惊讶地说,小张笑着指向“术后护理专区”:“都是系统根据各科室接诊情况配的货,骨科的护具、肾病科的低蛋白食品、儿科的退热贴,要啥有啥。”
货架尽头,几位陪护家属正围着冷藏柜挑选餐食。冷藏柜上贴着“即时加热 3分钟可取”的标识,里面的盒饭按“低盐”“低糖”“清真”分类摆放,每盒餐食的标签上都印着“适配科室:心内科/肾内科/全科”。“我妈在备用诊室看病,没时间去食堂,买这个加热一下就能吃,还符合她的低盐要求。”一位家属举着盒饭说,刚付完钱,系统就发来“食用小贴士:搭配温水更佳”的短信。
超市后台,店长盯着屏幕上的“实时消耗数据”,对着对讲机下令:“骨科备用诊室今天开放8间,护腰护膝再补50套;儿科的退热贴剩30盒了,从仓库调100盒过来。”屏幕上,红色的“紧缺预警”正随着补货指令逐一熄灭,“昨天就是没跟诊室数据联动,断货了好几次,今天系统提前预警,踏实多了。”
午间高峰:食堂里的分众暖意
十一点半,食堂的入口处已排起有序的队伍,但每条队伍前的电子屏都标注着“预计等待时间:5分钟”。刚从外科备用诊室出来的王先生,扫了眼屏幕上的“科室专属窗口”,径直走向“骨科术后餐专区”,报出就诊号后,厨师立刻递过一份温热的盒饭:“您的低钙高蛋白餐,汤在旁边自取。”
“不用排队还精准适配,太方便了!”王先生惊讶地说,厨师笑着解释:“您在备用诊室看完病,医生把您的饮食需求录入系统,我们这边就收到了,提前做好等着您来取。”食堂的取餐台分为“常规窗口”“备用诊室专属窗口”“家属窗口”,每个窗口前都有智能叫号屏,患者报就诊号或扫腕带就能取餐,无需重复说明病情。
角落的“特殊需求区”,几位糖尿病患者正用餐,桌上的餐食都贴着“碳水化合物含量:25g”的便签。营养师张医生正拿着平板讲解:“系统根据你们的血糖数据调整了主食量,米饭换成了杂粮饭,餐后记得测血糖,数据同步到系统里,我这边能看到。”一位患者感慨道:“以前在别的医院看病,吃饭得自己算量,这儿连食堂都跟医生联动,太省心了。”
后厨内,厨师长盯着屏幕上的“实时订单”,锅铲翻飞间不停下达指令:“心内科备用诊室加了50份低盐馄饨,赶紧煮;儿科那边要10份辅食粥,少放糖!”屏幕上,各科室的用餐需求随着接诊进度实时更新,备用诊室的订单用红色标注,优先制作。“以前备餐靠猜,现在靠系统,昨天剩的100份餐今天全用上了,一点不浪费。”厨师长擦了擦汗说。
下午诊室:烟火气里的体系支撑
下午两点,备用诊室的接诊进入平稳期,超市和食堂的客流虽有所减少,但补给从未间断。心脏内科备用诊室的李主任刚看完一位患者,护士就递过来一杯温水:“食堂刚送的温茶,系统说您从早上到现在没喝几口水。”李主任接过杯子,看着窗外超市的补货车,笑着说:“以前总觉得后勤是‘边缘部门’,现在才知道,诊室里的从容,全靠外面的烟火气撑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