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五十分,明泽医院的后勤团队已完成最后一轮巡查。赵磊盯着平板上的“前日接诊总结”,指尖划过“人”的数字,对着对讲机下达指令:“内科楼12层、外科楼8层的备用诊室按三级标准备齐设备,护士站提前半小时到岗,系统刚推送了今日备用号源分配表。”
行政楼指挥中心内,巨幕上的“实时预约数据”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攀升。林薇调出科室负荷热力图,红色区域集中在心脏内科、肾脏内科等重点科室:“沈院,凌晨五点至六点新增预约328人,心脏内科常规号源150个已约满,系统自动触发‘备用诊室启动’预警,330个科室均申请开放至少2个备用诊室。”
沈知行指尖轻点屏幕,切换到“备用诊室资源库”:75栋科室楼共储备3800间备用诊室,每间均配备基础诊疗设备与联网终端,可随时接入主系统。“通知各科室,按‘负荷分级’开放备用诊室——重点科室开放5-8个,普通科室开放2-3个,每间严格限号150,绝不能突破单诊室接诊上限。”他补充道,“让医务处立刻协调轮休医生,确保备用诊室与常规诊室医生资质对等。”
这时,周凯拿着医护排班表进来:“已联系上86名轮休医生,半小时内可到岗,其中32名是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完全能应对备用诊室的诊疗需求。”他指着屏幕上的“医生定位系统”,红点正陆续向各科室楼汇聚,“心脏内科的李主任主动取消休假,已经在去备用诊室的路上了。”
清晨诊室:备用窗口的精准启动
七点整,门诊大厅的自助挂号机旁已排起有序的队伍。刚挂完号的张阿姨看着凭条上的“心脏内科备用诊室5 号源168”,有些疑惑地问志愿者:“备用诊室是不是临时搭的?设备能跟上吗?”志愿者笑着递过导视图:“阿姨您放心,备用诊室跟常规诊室一模一样,连医生都是主任级别的,您跟着箭头走,5分钟就能到。”
心脏内科所在的15号楼,常规诊室与备用诊室在同一楼层分区域排布,门口的电子屏清晰标注着“常规1-6号诊室”“备用1-8号诊室”。备用诊室5内,李主任正对着系统终端调阅患者病历,屏幕上弹出“张桂兰 药物性肾损伤复诊”的提示,附带完整的既往诊疗记录。“您的血肌酐已经降下来了,药物可以减量,但每周要通过系统传一次复查结果。”李主任话音刚落,系统自动生成用药调整单,同步至药房与患者手机。
隔壁的备用诊室3,年轻医生正通过全息投影与常规诊室的主任医师远程会诊。“这位患者的冠脉造影显示有狭窄,但位置特殊,您看是否需要调整手术方案?”屏幕里的主任医师轻点标注:“按系统推荐的第二套方案来,避开神经密集区,我这边随时待命。”整个会诊过程不到3分钟,患者刚走出诊室,手术预约信息就已发送至手机。
“真没想到备用诊室这么靠谱!”走出诊室的患者对着电话感慨,“我以为约到备用号要等很久,结果从挂号到看完病才35分钟,医生比我们市医院的还细心。”走廊里,保洁员正用智能清洁车擦拭地面,每隔10米就有一台饮水器,与常规诊疗区的配置毫无二致。
午间高峰:两万流量的秩序承接
上午十一点,系统显示全院接诊量已达人,330个科室的备用诊室全部进入满负荷状态,但各诊室的候诊时长始终稳定在20-30分钟。指挥中心的巨幕上,“单诊室接诊效率”实时更新,最高的备用诊室已完成98个号源的诊疗,平均每8分钟接诊1人,与常规诊室效率持平。
外科楼的备用诊室区域,护士正推着智能药车为术后复查患者换药。“您的伤口愈合得很好,系统已经帮您预约了下周的拆线时间,到时候直接来备用诊室就行,不用抢常规号。”护士一边操作,一边在系统里勾选“伤口恢复良好”,数据同步至患者的健康档案。患者惊讶地问:“备用诊室下周还开吗?”“只要接诊量稳定在2万人左右,备用诊室就会常态化开放,号源提前3天就能约。”
门诊大厅的自助取药区,120台取药机全部运转,屏幕上实时显示“当前等待人数:0-2人”。刚取完药的王先生看着取药单上的“用药提醒”,忍不住点赞:“我挂的是骨科备用诊室,医生开完药,药房就开始配药了,我走到取药机前刚好能取,一点不耽误。”药房内,药师正根据系统推送的“处方优先级”配药,备用诊室的处方与常规诊室处方按顺序同步处理,无任何延迟。
后勤调度中心内,赵磊盯着“物资消耗实时数据”,对着对讲机下令:“内科楼备用诊室的一次性耗材快用完了,立刻调20箱过去;外科楼的消毒水储备不足,从仓库紧急调拨10桶。”屏幕上,物资调配路线自动规划,显示“15分钟内送达”。赵磊揉了揉太阳穴:“以前担心突破2万人会乱,现在看来,备用诊室就是‘定海神针’,3800间备用房足够扛住高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