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问我:“成年人的交情,难道连免费帮忙都成了错?” 这话问得实在,像在锅里炒豆子,噼里啪啦全是老百姓的困惑。我先反问他:“你去村口菜市场买白菜,老板顺手给你塞一捆葱,说‘不要钱,送你的’,你心里会不会觉得欠了人家点啥?” 他点头说 “会”。我再问:“要是这老板天天都给你塞葱,突然有一天不给了,你会不会在心里嘀咕‘这老板咋这么小气,以前不都白送吗’?” 他没说话,闷头抽烟,我知道,他心里透亮了。
你看,这就是人心的弯弯绕 —— 免费的好处拿多了,就成了理所当然;一旦没了,反而会生出怨气。老辈人说的 “升米恩,斗米仇”,可不是随口编的,都是在日子里熬出来的真滋味。
这个话题,我在村里跟老人们唠嗑时也聊过,今天就捡些实在的事儿跟大伙儿说说。我老家有个远房表哥,年轻时学了木匠手艺,手里的活计做得漂亮,人又热心肠。村里谁家要打个柜子、做张床,找他帮忙,他总拍着胸脯说:“乡里乡亲的,提钱多见外!随便给点木料钱就行,手工费就算了。”
一开始,大伙儿还挺感激,逢年过节会给他送点鸡蛋、腊肉。可时间长了,麻烦就来了 —— 张家说 “我家娃要结婚,得打套新家具”,李家说 “我家老屋的门框松了,你给修修”,连邻村的人都慕名来找他 “帮忙”。表哥天天忙得脚不沾地,自家的地都荒了,可来求帮忙的人,连句客气话都少了,仿佛他天生就该免费干活。
后来表哥得了重病,住进了县医院,天天要花不少钱。可之前找他帮忙的那些人,没一个主动来垫医药费,背地里还嚼舌根:“他以前帮人干活收那么少钱,肯定偷偷攒了不少,哪用得着咱们操心?” 你说这事儿寒心不寒心?人性就是这样,你把自己的付出弄得太廉价,别人就觉得你这付出不值钱,连带着你这个人也没了分量。
不光村里这样,城里的单位里也常有这种事。你是不是见过这样的人:同事说 “我这 PPT 做不好,你帮我弄弄呗”,他答应;领导说 “这个方案你加个班改改”,他也答应;连实习生说 “我这报表算不明白,你教教我”,他还答应。结果呢?升职加薪的时候,没他的份;项目出了错,背锅挨骂的全是他。
为啥会这样?因为在老板眼里,他不是 “值得培养的人才”,而是 “好用又不用多花钱的工具”—— 反正你啥都愿意干,还不图回报,不用你用谁?你的时间、你的技能、你的精力,要是连你自己都不把它们当回事,不标出个价码,别人更不会替你珍惜,只会变本加厉地使唤你。
前阵子听人说过一个事儿,也挺有意思。城里有个卖煎饼的大姐,每天早上出摊,都让隔壁的小伙子帮她搬煤气罐,还总说 “就顺手的事儿,不麻烦你”。小伙子一开始没在意,觉得帮个忙没啥。可后来小伙子要搬家,不能再帮她搬煤气罐了,你猜大姐第一反应是啥?她没说 “谢谢你这么久的帮忙”,反而抱怨:“你这一搬走,以后谁帮我搬煤气罐啊?真是麻烦!”
你看,免费的劳力一旦成了习惯,付出的人就成了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工具人”,接受帮忙的人反而觉得 “你帮我是应该的,你不帮我就是你的错”,活脱脱一副 “欠债的是大爷” 的模样。
“人的认识,依赖于物质的活动。” 当你的时间、精力、技能被别人长期免费调用,对方在心里就会慢慢觉得 “这东西不值钱”—— 既然不用花钱,自然不算啥成本,用起来也不心疼。就像村口公园里的长椅,谁都能坐,没人会特意爱护,脏了、坏了也没人管;可要是奢侈品店里的沙发,哪怕空着,也没人敢随便坐、随便造,因为大家知道那东西金贵。
别误会,我不是教大伙儿做那种一毛不拔、斤斤计较的小人。朋友之间、邻里之间,互相帮忙是应该的,可健康的交情,得建立在 “互相认可、互相珍惜” 的基础上,不能是一方没完没了地付出,另一方心安理得地接受。
举个例子:你帮朋友修电脑,他当时拍着你肩膀说 “兄弟够意思,改天请你吃饭”,结果这 “改天” 就成了 “遥遥无期”,三年都没动静。下次他再找你帮忙,你说 “我这会儿没空”,他反而会说 “你咋变这样了?以前不挺热心的吗”。可要是你一开始就跟他说 “修电脑没问题,不过得给两百块材料费,毕竟我得去买零件”,他要么痛痛快快掏钱,要么就自己找维修店,反而不会有后来的这些疙瘩。
“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 在人和人的交情里,“价值对等” 就是那个最主要的矛盾。你给别人的帮助,得让别人知道 “这不是白来的,是我用心付出的”;别人接受了你的帮助,也得用自己的方式回应,让你知道 “你的付出我记在心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