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是个杀熟的世界:熟人易钻 “情面” 空子,警惕过度信任
村里的老王想装修房子,没找外面的装修队,反而找了 “认识多年的熟人”—— 对方拍着胸脯说 “保证给你最优惠的价格、最好的材料”,老王不好意思多问细节,连合同都没签。结果装修时,对方用了劣质材料,工期还拖了三个月,老王想追责,对方却哭穷说 “都是熟人,你还能逼我不成”,最后老王只能吃哑巴亏。
周老栓说:“以前‘朋友多了路好走’,现在‘熟人办事更要小心’—— 熟人知道你‘不好意思翻脸、不愿追责’,反而会肆无忌惮地坑你。骗子从不缺誓言,发誓越狠,越可能藏着坏心思。涉及利益时,别光看‘情面’,该签的合同、该问的细节,一点都不能少。”
2、有些人穷是有原因的,有些人穷到老也是有原因的:年龄不代表人品,辨别需看本质
村里的张大爷,总爱 “占小便宜”—— 去邻居家串门,会顺手拿点水果;买东西时,总想着 “能不能少给点钱”,甚至还会偷偷拿别人晒在门口的蔬菜。有人觉得 “他年纪大了,穷了一辈子,别计较”,可他却变本加厉,连村里合作社分的种子,都要多抢一袋。
周老栓说:“不是所有老人都值得尊重,有些人‘穷’是因为‘懒’,有些人‘坏’是刻在骨子里的 —— 占了一辈子便宜,从不会觉得自己错。别用‘年龄’当判断人品的标准,不然很容易掉进别人设的陷阱。该拒绝就拒绝,该较真就较真,才不会被欺负。”
3、生活不会偏袒一个弱者:努力是底气,弱者难获优待
村里的小李,总 “不想努力”—— 种地时偷懒,别人施肥他不施;找工作时挑三拣四,嫌累嫌工资低,最后只能靠打零工勉强糊口。后来他母亲生病住院,需要一大笔医药费,他四处借钱,却没人愿意帮他;孩子在学校因为 “家里穷”,还被同学嘲笑。
而隔壁的小王,每天早起种地,晚上还去学汽修,慢慢开了自己的维修铺,不仅能轻松承担家人的医药费,孩子在学校也能自信地参加各种活动。周老栓说:“生活从不会偏袒弱者 —— 你不努力,亲人生病时没能力救,办事时没人认你的身份,连孩子都会跟着受委屈。世界就是这么现实,它不会辜负每一份努力,也不会可怜每一个偷懒的人。”
4、圣人从来都在书里,而不在现实生活中:接受人性常态,别用 “圣人标准” 苛求
镇上的刘老板,以前总 “想做个完美的人”—— 喝酒时从不喝醉,怕 “失了体面”;别人得罪他时,也强忍着不生气,怕 “显得没格局”;看到漂亮的姑娘,也刻意保持距离,怕 “被人说闲话”。可时间久了,他却觉得 “太累了”,甚至因为 “憋太久”,跟员工发了一次大脾气。
后来他想通了:“沾酒不醉是喝得少,以德服人是打不过,见色不迷是够不着 —— 现实里没有圣人,每个人都有欲望和弱点。拥有过才谈放下,经历过才有资格说看破。别把自己当圣人,这是自知;别把别人当圣人,这是慈悲。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包容别人的小缺点,才能活得轻松。”
5、到中年以后会发现,世界上除了家人一无所有:家人是最后的港湾,善待才是根本
村里的老周,年轻时总 “忙着交朋友、拼事业”—— 和朋友喝酒到半夜,陪客户应酬到凌晨,觉得 “朋友多、事业成功,人生才有意义”。可到了中年,他生意失败,以前常来往的朋友都躲着他,曾经并肩作战的同事也没了联系。只有家人,没日没夜地照顾他,帮他重新振作。
现在的老周,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 “陪老伴买菜、给孩子做饭”,他说:“人生就是渐行渐远的过程,朋友会离开,同事会散场,只有家人永远不会抛弃你。以前觉得重要的东西,现在看来都不重要;以前忽略的家人,现在才知道是最珍贵的。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善待家人,因为他们才是你最后的依靠。”
6、这个世界的每个人都是在忠诚于他自己而已:人性本 “利己”,别高估他人的 “利他”
村里的小芳,总 “对朋友掏心掏肺”—— 朋友找她帮忙,她哪怕自己吃亏也答应;朋友创业,她还主动投了钱,以为 “朋友会记得她的好”。可结果呢?朋友创业成功后,不仅没给她分红,还慢慢疏远了她;她遇到困难时,朋友也找各种理由拒绝帮忙。
小芳很伤心,周老栓跟她说:“别觉得委屈,每个人都在‘忠诚于自己’—— 你付出感情,别人没回应,是因为你的感情‘对他没好处’;你努力了没回报,是因为你的努力‘没帮他赚到利益’。你只是他‘博取利益的工具’,一旦没了利用价值,他自然会离开。想通这一点,很多矛盾就都能解开了。”
7、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重要的多:方向错了皆为空,方向对了终能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