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伯事件引发的伦理涟漪渐渐平复,星火科技在“守护系列”和智慧社区项目上找到了更稳健的推进节奏。然而,就像企业发展固有的律动,一个领域的瓶颈刚现曙光,另一个核心战场却骤然乌云密布。
“星火视界”下一代 MicroLED 显示技术的研发实验室里,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空气中弥漫着冷却液和臭氧的味道,还有一股压抑的焦躁感。巨大的超净工作台旁,陆信、周明以及显示团队的首席工程师李工,正围着一片比指甲盖还小的微型发光芯片,脸色一个比一个难看。
实验室主显示屏上,放大数百倍的显微图像清晰显示着问题所在:芯片的发光单元在通电测试时,边缘区域出现了严重的光散射和色偏,像是一滴纯净的墨水滴在了浸水的宣纸上,边缘洇开,失去了应有的锐利和纯净。
“又失败了。”李工的声音干涩,带着通宵熬夜后的沙哑,“这是第七批优化结构后的样品,我们调整了量子点阱层厚度,优化了电极结构,甚至尝试了新的钝化材料……但边缘光的逸散和波长稳定性,始终无法达到理论值。亮度效率和色纯度被拉低了一大截。”他指着旁边测试数据屏幕上刺眼的红色报警指标,“照这个情况,我们承诺给投资方和下个季度技术发布会上的‘像素级完美均匀性’,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周明烦躁地抓了抓他已经有些凌乱的头发,眼睛里布满血丝:“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模拟仿真明明显示新结构应该能有效抑制边缘效应!是材料纯度?还是光刻精度?蚀刻工艺的均匀性核查过了吗?”他一连串地发问,语速快得像出膛的子弹。
“都核查过了,周总。”李工疲惫地摇头,“材料批次没问题,光刻和蚀刻的误差都在设计容限之内。我们甚至怀疑是不是微观应力在作祟,但应力模拟和实际测量对不上号。就像……就像有个看不见的幽灵,在芯片制造的某个环节,偷偷破坏了边缘的完整性。”
陆信沉默地盯着那片失败的小小芯片,它在高倍显微镜下,仿佛一个布满瑕疵的微小宇宙。MicroLED 被寄予厚望,是突破现有显示技术壁垒,让“星火视界”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的关键。巨大的研发投入,紧迫的时间窗口,以及来自竞争对手虎视眈眈的压力,都像无形的巨石压在他的胸口。他甚至可以想象,如果项目失败,董事会上的质疑和市场的失望将会有多汹涌。
“有没有可能,问题不在前端设计和材料,而在后段的封装或者贴合工艺?”陆信沉声问道,试图开辟新的思路。
“我们排查过封装胶体的折射率匹配,也考虑过驱动电流的微不均匀性,”李工回答,“但初步排除下来,问题根源大概率还是出在芯片本身的结构完整性上。尤其是这个肉眼几乎不可见的微观边缘。”他叹了口气,“我们可能……需要重新审视整个芯片的微观制造流程,甚至……推翻部分核心架构假设。”
“推翻架构?”周明的音调陡然升高,“那意味着之前大半年的工作可能要从头再来!时间呢?成本呢?我们等不起!”
实验室里再次陷入令人窒息的沉默。只有冷却系统发出低沉的嗡鸣,像是在为陷入僵局的技术奏响哀乐。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气密门轻轻滑开,一个身影探了进来。是张师傅。他手里拎着一个保温桶,脸上带着惯有的、略显拘谨又充满善意的笑容:“陆总,周总,李工,这都过了饭点儿了,我让食堂熬了点冰糖雪梨,润润肺,降降火气。”他显然察觉到了室内异常低迷的气氛,声音不自觉地放轻了些。
若是平时,周明或许会客气地让他放下东西就先离开,但此刻,焦头烂额的他只是胡乱地点了点头,目光甚至没有从失败的芯片上移开。
陆信倒是勉强笑了笑:“麻烦你了,张师傅。”他示意张师傅把保温桶放在旁边的桌子上。
张师傅放下保温桶,却没有立刻离开。他的目光被主屏幕上那片放大后瑕疵毕现的芯片图像吸引住了。他下意识地向前凑近了两步,眯起那双饱经风霜、却依旧锐利的眼睛,仔细地打量着屏幕上那些模糊、散射的光晕。
周明注意到张师傅的举动,以为他只是好奇,便随口解释了一句,语气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沮丧:“MicroLED芯片,边缘光散得一塌糊涂,颜色也不正,技术瓶颈,卡住了。”
张师傅没有接话,依旧专注地看着屏幕,眉头微微皱起,像是在努力辨认着什么。过了好一会儿,他伸出那双布满老茧、指节粗大的手,在空中比划了一下,喃喃自语道:“这……这看着咋有点像……以前我们做精密模具,抛光不到位,光打上去那个‘乌边’、‘毛刺光’的感觉呢?”
他的声音不大,带着浓重的乡音和不确定,在这充满精密仪器和高端术语的空间里,显得格外突兀,甚至有些“不合时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