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的一个周六上午,秋日的阳光透过宽大的玻璃窗,洒在星火科技总部顶楼的小会议室内,暖洋洋的。这间小会议室不像楼下那些充满冰冷科技感的主会议室,角落里摆着几盆绿植,墙上挂着几幅抽象画,沙发也更柔软些,是陆信和苏宁用来进行非正式高层讨论或接待特殊客人的地方。
今天这里的气氛却有些微妙。苏宁抱着刚喂完奶、正在咿咿呀呀玩着自己手指的陆星辰,轻轻拍着她的背。陆信则坐在一旁,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沙发扶手,目光落在面前茶几上摊开的几份文件上——那是周明团队细化后的“主动关怀”升级方案,以及苏宁牵头拟定的《星火智云数据伦理准则(初稿)》。
“吱呀”一声,门被推开,周明风风火火地走了进来,手里还拿着一个平板电脑,脸上带着技术攻坚时期特有的那种混合着疲惫与兴奋的神情。
“抱歉抱歉,刚在实验室盯一组新传感器的数据,来晚了点儿。”他拉开椅子坐下,目光扫过苏宁怀里的孩子,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柔和,“小家伙今天挺乖啊。”
“刚吃饱,心情好。”苏宁微微一笑,调整了一下抱孩子的姿势。
陆信抬了抬手,示意会议开始:“人都齐了,那我们就聊聊。老周,你先说说你方案调整的情况。”
周明立刻来了精神,点亮平板,调出图表:“好。根据上次讨论,我们收敛了范围。核心还是基于现有的用电、用水(总阀门脉冲计数)、门窗开关传感器数据,不做额外侵入式的数据采集。但是,我们优化了算法模型!”
他滑动屏幕,展示着复杂的曲线和参数:“看,这是模拟数据。旧模型主要看用电量的绝对值和简单波动。新模型引入了‘模式偏离度’和‘多传感器关联验证’概念。比如,沈伯的情况,不仅仅是用电量低,更重要的是他惯常的早间烧水、晚间看电视的用电模式完全消失了,而且结合门窗传感器显示单元门超过48小时未开启,多个异常信号叠加,系统判断的风险置信度能从之前的65%提升到92%以上!这能大幅减少误报,比如只是老人出门旅游的情况。”
陆信仔细看着图表,点了点头:“嗯,这个思路是对的,在现有数据框架内深挖,提高精度。误报率能控制在多少?”
“目标是在试点范围内,将非紧急情况的误报警降低到5%以下。”周明信心满满,“而且,我们设计了一个‘学习期’,系统会先用两周时间学习老人的独居生活模式,建立基线,然后再启动异常监测,这样更个性化,也更准确。”
“听起来不错。”陆信肯定道,随即话锋一转,“那用户授权和隐私说明呢?这是苏总最关心的部分。”
周明脸上的兴奋稍稍收敛,切换了平板上的页面:“这部分……我们做了。设计了一个手机APP和纸质版的双重确认流程。需要用户或者其监护人明确勾选同意收集哪些数据,用于什么目的,以及风险预警的触发条件和后续处理流程。”他顿了顿,语气略带一丝不易察觉的辩解,“但是,陆总,苏总,我们必须承认,这种长篇大段的协议,很多老年人根本不会仔细看,或者看了也不完全理解。就算我们解释得再清楚,真正像沈伯那样面临风险时,技术的及时介入才是硬道理。我们不能因为可能存在的、理论上的隐私担忧,就束缚住救命的手脚啊!”
一直安静听着的苏宁抬起了头,她的声音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周总,我完全认同技术介入在关键时刻的价值。沈伯的例子就是明证。但问题恰恰在于,我们不能把‘理论上的隐私担忧’简单归类为不必要的束缚。隐私,对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来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安全感和尊严。”
她轻轻拍着怀里开始有些哼哼唧唧的星辰,继续说道:“你设计的协议,或许在法律层面做到了合规。但‘知情同意’的本质,不仅仅是签个字,而是真正的理解和自愿。如果我们利用用户可能存在的认知局限或对风险的恐惧,来获取一个‘宽泛’的授权,这本身就不是真正的‘温度’。”
周明眉头微皱,身体前倾:“苏总,那按您的意思,难道我们要因为部分用户可能不理解,就放弃更精准的守护方案?或者每次报警前,都先打个电话征求同意?那紧急情况怎么办?沈伯当时如果能打电话,他还会躺在地上两天吗?”他的语气带着技术派遇到理念瓶颈时的焦躁。
陆信没有说话,只是看着苏宁,眼神示意她继续说下去。
苏宁没有直接反驳周明,而是换了一个角度:“我并不是否定你的方案,周总。我是希望我们在推进技术的同时,能更多地思考‘如何’推进。比如,你们的APP界面,针对老年人优化了吗?字体够大吗?操作够简单吗?协议条款能不能用更口语化、更生动的视频或图文来解释?除了手机确认,我们能不能联合社区,举办线下说明会,面对面地、耐心地向老人们解释清楚,这个系统是怎么工作的,它能看到什么,不能看到什么,消除了他们的疑虑,再让他们选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