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吴荣去度他的后,奕帆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下一项宏图——玻璃的制造上。
他清晰地知道,在这个时空,纯净透明的平板玻璃工艺是威尼斯人垄断的,其价值堪比黄金。
而他,拥有着他们无法想象的知识宝库。
奕帆闭门谢客,一连数日,沉浸在自己的书房里。
意识沉入那方神秘的空间,再次取出那几本来自未来的、关乎材料科学的书籍。
关于玻璃制造的章节,他已翻阅过无数次,但此次,他力求做到万无一失。
他反复研读着每一个细节:主要原料是石英砂(二氧化硅),但其纯度至关重要,含铁量必须极低,否则玻璃会呈现绿色;助熔剂是纯碱(碳酸钠),能显着降低石英砂的熔点;石灰石(碳酸钙)作为稳定剂,可以增加玻璃的化学稳定性和硬度。
这三者是基础,但配比需要根据实际原料情况反复调试。
而真正的难点,在于后续的工艺。
首先是澄清阶段,玻璃液在高温熔化时会产生大量气泡,必须加入澄清剂。
奕帆选定的澄清剂是氧化锰,也就是他准备向工匠们解释的。
它在高温下分解释放氧气,能带走小气泡,并能抵消原料中铁元素带来的绿色,起到脱色作用。
但氧化锰的用量和加入时机极为考验功力,多了会使玻璃变成紫色,少了则效果不彰。
其次是均化,要让玻璃液成分均匀,温度均匀,需要长时间的搅拌和精确的温控。
在这个没有热电偶和自动控温设备的时代,这全凭匠人的经验和肉眼观察火焰颜色。
最后是退火,这是决定玻璃成败的关键一步。
玻璃液在模具中成型后,必须经过一个缓慢而均匀的降温过程,让玻璃内部的应力缓慢释放。
若冷却太快,外部冷却收缩快,内部冷却慢,巨大的内应力会使玻璃瞬间炸裂,前功尽弃。
这个缓冷过程,需要持续一天甚至更久,对窑炉的保温性能和匠人的耐心都是极大的考验。
他将这些要点、难点、配比范围、温度曲线、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方案,在脑中反复推演,甚至用毛笔在纸上详细绘制工艺流程草图,直到所有细节都烂熟于心。
他深知,只有自己先成为,才能带领工匠们走出迷雾。
准备万全后,他再次递帖求见秦王朱谊漶。
书房内,茶香依旧。
秦王见到他,笑容和煦道:奕帆啊,今日前来,可是又有什么利国利民的新奇物事要献上?
他恭敬行礼后,坦然道:殿下明鉴,在下确有一事,思虑已久,若能成功,或可使我秦藩百姓居所更加明亮温暖,亦能为王府开辟一项新的财源。
哦?快快讲来。
秦王显然极感兴趣。
殿下可知,海外番邦有一种名为之物,外观似琉璃,却纯净透明,光可透物?他缓缓引入。
玻璃?透明如水晶?
秦王疑惑。
正是。
奕帆点头,其妙用无穷。若制成平板,镶嵌于窗上,可替代窗纸与蚌壳,使室内亮如白昼,且风雨不侵,保暖隔音。
若在其背面附以银膜,则可制成,照人毫发毕现,远胜铜镜。
其用途之广,潜力之大,难以估量。
秦王目光闪动,身体微微前倾,道:此物若真能制成,确是大善!
然其制作,想必极难?
殿下所虑极是。
奕帆坦然承认,其工艺核心,被番商视为绝密。
但在下早年游历,曾偶得残卷,深究其法。
深知其难,主要在于三处:
其一,原料需精挑细选,纯度要求极高;
其二,熔化与澄清需精确控温,并加入特殊辅料(如去色除泡),时机火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其三,成型后退火至关重要,需一天一夜缓冷,若急冷必裂。
此过程耗费钱粮甚巨,且成败难料,非一人之力可及,故特来恳请殿下支持。
秦王沉吟片刻,目光锐利地看着奕帆,道:你需要本王如何支持?
奕帆将与水泥厂类似的合作模式和盘托出,并补充道:在下恳请殿下能调拨部分官属琉璃匠人助我,他们有一定基础,可更快上手。
同时,需扩招长安建筑工程行至八百人,以应对工坊建设与日后玻璃安装之需。
秦王没有立刻回答,而是问道:奕帆,你屡献奇术,功莫大焉,却甘将大利让与王府,所求究竟为何?
奕帆知道这是推心置腹之问,不能暴露野心,故立马抬起头,目光澄澈:殿下,在下所求,无非与。
愿借此微末之技,护佑身边之人,亦为秦藩百姓谋些福祉。
背靠王府这棵大树,方能安心做事。
利润多寡,于我而言,够用即可。
若能增强王府财力,惠及地方,则吾愿足矣。
此肺腑之言,绝无虚假。
秦王凝视他良久,终于展颜一笑道:好!本王信你!此事,准了!
一切依你所奏办理,我会跟王府长史交待清楚,让他全力配合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